胡愛英
【摘要】素質教育和新課改深化實施背景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加強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重要任務之一,小學數學教育亦是如此。而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顯然無法滿足教育發展實際需求,有效情境的創設隨之備受關注。本文主要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為主題展開分析,在簡要介紹小學數學教學情境主要類型和有效情境創設注意事項的基礎上,探討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創設策略,旨在充分發揮情境教學價值,全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有效培養學生數學學科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情境;創設
新課改的深化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求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要求教師從以往的傳授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逐漸轉變為培養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顯然無法滿足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實際需求。而有效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創設,在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時效性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隨之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點關注。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已經成為廣大一線數學教育工作者的提高數學教學成效的重點問題之一。
接下來,我作為一名長期一線執教者,立足于個人教學實踐經驗,結合人教版六年級具體數學教學案例,針對有效情境的創設,提出自身幾點拙見,供業內人士實踐借鑒。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主要類型和創設注意事項分析
(一)主要類型
結合數學學科特點,綜合考慮小學生認知能力和認知需求等因素,適宜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情境,主要包括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故事情境主要是基于學生興趣愛好進行創設。通常情況下,有趣的故事是小學生普遍喜歡的,借助故事當中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數學資源,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以此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生活情境。生活情境主要是基于數學學科生活化和實踐化特點進行創設,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通過融入一些具有時代元素或者地方特點的生活元素,能夠讓學生倍感親切,并且有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進而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問題情境。問題情境主要是基于學生探知欲和求知欲強的特點進行創設,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類問題,激發學生數學知識的求知欲,后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深化理解知識,并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夯實基礎。
(二)有效情境創設注意事項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能夠真正有效,發揮出既有作用,需教師在創設過程中,密切注意一些事項。
第一,情境創設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情境創設時,需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化差異,準確把握全部學生的普遍數學學習水平,確保教學情境發揮出最大效能。第二,情境創設突出數學學科特點。情境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數學教學時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數學教學中,數學重難點知識是制約數學教學成效的主要問題。故而,情境創設時,需結合具體數學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知識進行情境設計,突出數學的實用性,避免情境形式化,有效聚集學生數學學習注意力,為提高數學教學時效性夯實基礎。第三,重視趣味性情景創設。情境創設主要是基于學生求知欲、好奇心強的特點進行創設,唯有具備一定的趣味性,才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情境體驗中,讓情境教學發揮出既有作用,進而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時效性。第四,情境創設關注可操作性。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并保證課堂紀律。故而,教師在創設情境時,需合理規避教學情境的形式化,合理把握情境教學情境和課堂秩序,保證情境教學活動有效進行。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創設策略分析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圍繞具體教學內容,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故事情節,引導學生置身故事情境中,營造一個良好的故事情境,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故事體驗中發生數學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索新知。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位置與方向》中,鑒于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會用“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基本方向描述物體的位置,形成了一定的空間感,也會用量角器測量角。而本堂課主要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東偏南等的含義,會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2.使學生經歷描述物體方向和距離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展。以有趣的故事入手,能夠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掌握新知。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數學教學過程的本質就是不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掌握與之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可見,問題是學生掌握數學新知識的重要途徑。故而,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目的在于激發學生求知欲,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有效思維活動,運用已學數學知識點,自主探究數學問題,最終解決數學問題,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圓》中的“圓的周長”教學時,我在授課導入環節,創設如下問題情境:出示長方形,正方形,提問: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在哪?動手指一指。那什么叫作圖形的周長?在此基礎上,出示圓,提問:圓的周長在哪?動手指一指。那什么叫圓的周長?學生踴躍發言,圓周長指的是圍成成圓的曲線長。然后,教師指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課題就是“圓的周長”,再次提出問題:圓的周長怎么計算?計算公式是什么?通過巧妙提出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求知欲,為后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
(三)創設生活情境,提升學生學習熱情
小學生數學學習本身就是基于生活經驗的認知過程。
故而,教師教學時,需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基于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有效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等。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百分數》中的“百分率”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植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植樹的生活情境當中,后由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存活率。在此基礎上,教師需引導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還有哪一些百分率,組織學生根據生活經歷說一說。此刻學生踴躍發言:出勤率、合格率、發芽率、命中率、近視率、成活率、正確率、出粉率、出米率、出油率……然后,教師圍繞及格率,讓學生進行自學,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要乘以100%?(要求最后的得數是百分數)求出的這個百分數表示什么?通過這種方式,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進行探究新知。
三、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明確有效情境創設注意事項,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設與之相應的有效情境,以此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時效性。
參考文獻:
[1]柳巖.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19(29).
[2]劉成山,倉黨高什姐.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情景的創設與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8).
[3]黃政炳.淺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有效策略[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
[4]李蘭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芻議[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1).
[5]王愛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方法研究[J].亞太教育,2019(5).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