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理

摘要: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經濟開發區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城市經濟進一步增長的關鍵。對城市經濟開發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有利于促進經濟開發區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利于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基于城市經濟開發區規劃的基本原則,結合龍口經濟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簡單分析城市經濟開發區規劃的要點,希望能夠為城市的發展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城市經濟開發區;規劃原則;規劃要點;合理性
一、城市經濟開發區規劃的原則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
貫徹科學發展觀,結合現有的自然資源條件、生態環境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將經濟開發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到科學發展的軌道,調整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注于發展現代臨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高端服務業,建設高效基礎設施,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優先原則
科學選擇和布局建設用地,充分尊重建設現狀,加強水體等生態基質的保護和利用,注重綠色公共空間的建設,逐步改善開發區的交通組織,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增強城區的吸引力、激發地區活力。
(三)剛柔并濟原則
考慮到城市建設過程的復雜性與長期性,規劃預留足夠的彈性與多樣性選擇,使宏觀控制的嚴肅性與局部操作的兼容性有機結合,緊扣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及管理的需要,提供完善的開發控制指標體系,并兼顧規劃管理的確定性與靈活性,走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有序之路。
二、城市經濟開發區規劃要點--以龍口經濟開發區為例
龍口經濟開發區作為“兩區”中的西城區,成為龍口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開發區未來依托目前形成的產業基礎,主要發展臨港工業、現代物流業和外向型加工業。區內主要基礎設施已初步建成,本次規劃的目標是為了進一步完善城市機能、改善景觀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完成開發區由工業區向功能完善的濱海城區的過渡。
(一)不同功能用地的合理規劃
本次規劃中,用地規劃主要包括居住用地規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規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規劃、產業用地規劃、綠地與廣場用地規劃等。用地布局規劃的突出特點為中部綜合服務區濱海生活岸線(休閑游覽)的打造,營造最具活力的濱水空間,凸顯港口城區的特色,使開發區港口岸線、生產岸線、生活岸線功能分配合理,協調好港口、產業、生活三大功能板塊的關系。沿濱海生活岸線主要規劃居住用地、公園綠地、商業用地、漁港碼頭用地,商業用地主要包括旅游度假接待區、餐飲購物區、餐飲民宿體驗一條街、海鮮小吃一條街等功能區。
(二)道路交通系統的合理規劃
道路交通系統的規劃主要包括對外交通、集輸港交通、道路網絡規劃、公共交通規劃、交通設施規劃、交叉口規劃、道路豎向規劃等。龍口經濟開發區內的龍口港,是中國最大的地方港口和重要的進出口樞紐港。集疏港交通主要由公路、鐵路、水運三部分組成,規劃集疏港交通公路主要由疏港一級公路承擔,環海北路、環海中路作為疏港輔助道路,疏港一級公路擴建為雙向八車道的用地,每側各拓寬兩個車道。現狀疏港鐵路年運送能力遠遠不能滿足鐵路交通需求,規劃對疏港鐵路進行擴能改造,預留增建二線用地,擴能后運輸能力可達3600萬噸/年。
道路豎向規劃設計應綜合考慮開發區的現狀地形、防洪防潮防澇以及工程管網的布設要求,在滿足道路行車要求的基礎上,同時考慮有利于排水和與現狀主干路網的銜接。開發區濱海的環海北路、環海中路、環海南路、濱海路等道路豎向設計應滿足防洪防潮對道路標高的要求,規劃標高應大于道路防潮標高2.532m(黃海高程),同時加快沿海防潮堤和防浪墻建設,設置防浪墻區域按3.052m加固,以滿足整個區域的防潮要求。
(三)市政設施的合理規劃
市政設施的規劃主要包括:給水工程規劃、污水工程規劃、雨水防洪排澇工程規劃、電力工程規劃、通信工程規劃、供熱工程規劃、燃氣工程規劃、管線綜合規劃等。龍口市屬于水資源缺乏和節水型城市,因此,采用分質供水是解決缺水問題的有效途徑,遵循優水優用、低水低用的原則,結合用戶對水質的不同要求,兼顧經濟性和可操作性,進行水資源優化配置,規劃再生水用于城市部分對供水水質要求不高的工業企業、澆灑道路和綠化用水。開發區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規劃用地面積約68.89km,根據豎向規劃及受納水體分布,雨水防洪排澇工程規劃劃分為11個排水分區,部分分區采用重力流直排,部分分區高潮位時難以重力流排出,設置雨水泵站強排或采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消減徑流總量和峰值流量;污水排水劃分為8個排水分區,其中2個分區采用污水自流排放,6個分區采用污水泵站提升排水。
(四)城市綜合防災規劃
城市綜合防災規劃主要包括抗震防災規劃、消防規劃、人防工程規劃等。其中,抗震防災規劃是為了建立健全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防御和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加強城市地震監測預報和工程建設抗震總體效能,如:避難疏散場地、疏散通道、生命線工程等方面的規劃布局,保證公共綠地、廣場等開敞空間的面積和主要疏散通道的寬度,加快老城區改造。消防規劃是為了建立完善有效的與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消防安全保障體系,全民消防安全意識增強,多功能的消防隊伍強大,消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達到全省先進水平,落實好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道及消防通信的布置等。
(五)控制指標體系的建立
規劃控制指標體系按照街坊-地塊兩級控制,街坊以引導指標為主,地塊以強制性指標為主,在街區層面為建設用地開發留有一定的彈性空間。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街坊單元劃分與控制、用地性質控制、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開發強度控制、建筑建造控制、綠化控制、配套設施控制、“四線”控制等。控制指標體系的建立最為主要的目的是“通過最少的資源、打造最好的城市”,對各項規劃和改造活動進行有效控制。如:容積率是控制開發強度的核心指標之一,規劃通過地塊的最高容積率(工業用地為最低容積率)或范圍區間對容積率進行控制,將開發區地塊開發強度分為五大類,具體為低強度開發區(容積率0~1.0)、次低強度開發區(1.0~1.5)、中等強度開發區(1.5~1.8)、中高強度開發區(1.8~2.5)、高強度開發區(2.5以上)。
三、結語:
總之,在城市經濟開發區規劃的過程中,由于規劃過程的系統性較強,因此,相關規劃人員必須要站在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按照相關標準和經濟開發區的發展需求展開合理規劃,面面俱到,事無巨細,保證規劃的合理性,為城市經濟開發區的發展乃至城市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慶. 生態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要點探析[J]. 住宅與房地產,2018(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