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晶磊

摘要:在建筑設計中,建筑形態不僅存在于建筑外形的表達,也體現在設計邏輯的過程。為了深入研究建筑生形,數字建構在找形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現代建筑面臨了幾個問題,包括形態的局限性,結構性能的不穩定和復雜的組裝過程。這篇論文所探究的設計手法和建造方式可以解決以上所述的若干缺陷。
關鍵詞:建筑生形;數字建構;形態塑造;建造
建筑不僅是居住的機器,也是人的精神場所,建筑的形態所營造和表達的氣氛影響著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建筑起著承載城市文化底蘊的角色,建筑的形態、性格、特征、比例和色彩是一個城市的象征,這些城市的符號形成了另一門新的學科-建筑形態學,目前美國先鋒院校和中國高校都相繼對建筑形態的展開了的研究,但對建筑生形手法的領域探索卻極為不足,文章從建筑設計形態的歸納為起點,在設計和建造層面討論建筑生形手法。
建筑是一門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學科,其中藝術價值表現為建筑形態方面,而找形是建筑師價值的核心和賴以生存的工具,形態表達著建筑的抽象含義,但直觀地表現卻往往扭曲了建筑存在的意義-庇護人的功能場所,因此建筑需要以特定的方式和手法表達形態。
一、建筑造型與形態概括
建筑的造型與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差別,但又存在著統一的聯系。
造型,在一定意義上所闡述的是建筑物的外部造型,這里所指的外部不僅包括外立面,還可以廣義的認為是一切可以被清楚看到的視覺上的空間,是一種更加側重于視覺效果的定義。形態,則更加側重于功能結構與造型的統一,它不僅包括了對建筑外部造型的概括,還包括了一部分或者是全部的建筑物本身的功能,相較于造型來講,更加的側重于功能與美觀上的統一結合。
至于兩者的相通性,如果更多地是從感官上來講。兩者都具有實際的物質形態,可以給看到的參觀者或使用者直觀的視覺感受,而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視覺感受的因素和對于美的體會,不僅僅是追求功能和結構上的完美。
二、? 建筑設計手法剖析
雕塑造型法是指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通過對建筑物實施切削,增補,鑲嵌和穿插使之成為具有強烈幾何規則的形體,或使其表現出強烈的陰影效果,進而突出建筑物體積所在的手法。雕塑和建筑都是占據三維空間空間的造型藝術,使人們最早接觸到的,最早懂得的創造藝術的形式。這樣的手法源于雕塑,故稱為雕塑造型法,已有的設計案例如古根海姆博物館、廣州歌劇院等。
活躍單元法適用于一些對于功能要求極其嚴苛的空間。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筑物的主題功能與大體布局是高度程式化的固定格式,在設計時不能做強行改變,因此,活躍單元法便將這種程式化空間作為背景,在其中對一些單元進行設計,以達到使建筑物整體美觀的效果。一般來說這樣設計的空間主要有兩類,一是建筑物內部的非功能空間,二是區別于主要功能的功能空間,如樓層中的電梯間,樓梯間或者是平臺等等。對于這些空間,進行一定的拉伸,旋轉,突出或其他的活躍美化,有助于改變建筑物本身的呆板造型。對于區別于主要功能的功能空間還能夠起到強調其使用功能,突出整體流線的美觀作用,已有的設計案例如斯洛文尼亞社會住宅等。
附加物裝飾法是一種常見的形態塑造方法,主要通過在建筑物的外立面上附加裝飾材料,以突顯建筑物所處區域的區域特征,襯托建筑物主體,或打破單調,增強整體美感,已有的設計案例如葉卡捷琳娜宮和2010上海世博會波蘭館等。
結構構造法在現代建筑的設計中,內外交融的通透空間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這種通透空間的形成,使得建筑物透明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大面積的暴露了其內部結構,讓部分的內部結構不僅起到了支撐的作用,更起到了增強建筑物美感的展示作用[6]。但是由于建筑物結構本身的用途具有特殊性,這也制約了它作為展示體的造型設計。因此為了構造完善美觀的建筑空間,在設計過程中就需要將支撐結構的力學設計和造型設計進行有機結合,使其符合兩方面的需求。而構造造型法則是這一現狀下的一種延伸和發展,這種方法的成功使用是建筑師與結構工程師互相配合的成果,其并不等同于被迫的單純的對于結構的暴露,相反,結構暴露的方式,位置,結構材質,造型等都要經過建筑師的整體考量,才能夠更好地展示其作用。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結構件的暴露已經失去了其本身在支撐和結構上的作用,而是更多的作為一種裝飾出現,已有的設計案例如日本東京國際會議中心和蓬皮杜藝術中心等。
隱喻作為建筑藝術與語言共享的一種手法,是指建筑師運用特殊的建筑手法來對建筑物進行處理,使一座建筑同另一個客體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來達到表現建筑形式所具有的意義的一種手法。其處理的區域不僅限于建筑物的表面和外觀,也可以對結構和內部設計進行處理。這樣的意義是能夠增強強建筑物的美感和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程度,并表征某種特殊含義,已有的案例有悉尼歌劇院和肯尼迪國際機場航站樓等。
文脈塑造法的提出在于針對建筑物缺乏的文化內涵。在現代社會中,工業化量產式的大量重復的建筑,被認為是缺乏歷史性與地方性的枯燥建筑物,這樣的建筑物只具備技術上的參考價值和功能設計上的使用價值,而缺乏文化上的功能,其表現的寓意和造型沒有任何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地方。這樣單純為使用而建造的建筑因沒有更多的價值而廣受批評。對此,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認為設計者應當激勵豐富建筑的內涵,使之成為一種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文脈造型的設計方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的。建筑作為一個視覺造型的符號,具有其本身自有的文化內涵。文脈設計法所體現的關鍵就是在設計中體現這種與地區,歷史,文化有關的內涵,使得建筑物融入一定的情感和文化環境中,從而將環境與建筑物本身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常見的建筑有日本香川縣廳舍和上海金茂大廈等。
三、 建筑設計手法用于-以殼體搭建為例
在自支撐殼體的搭建過程中,可以通過使用配筋來縮減搭建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搭建步驟,實現優化整體設計的穩定性。在搭建中增加的每一個模塊前,都要將原有殼體內部的鋼筋拉緊固定,給整個結構提供拉力,防止結構坍塌。
1 殼體搭建過程
殼體內部的配筋作為整個殼體稱重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無疑是十分關鍵的,因此殼體內部遍布了大量的配筋。由于在建造殼體模型的過程中,具有先后不同的時間順序,若兩根配筋在殼體內部相遇,會出現無法連接的問題,進而干擾整個殼體的搭建。故每根配筋在搭建過程中都需要最終從殼體一側引出,但是這樣也會導致殼體的上端出現大量被引出的配筋。在上述圖片中,由于殼體模型的結構較為簡單,所以所有的配筋結構以及殼體模塊的形狀都是手工設計的。但是在一般的殼體中,由于其外形和結構更加復雜,故內部的配筋方式和模塊形狀應該采取計算機設計的方式進行設計。
殼體模型的外觀是由多個形狀不同的多邊形截面拼湊而成,整體上呈現向上突起的狀態,在圖1中有直觀的表達。它的形態可以看作是由一個曲面,經過若干個角度的切削所形成的形體,而此方法能夠使得所有的不同平面巧妙的結合為一個類曲面,整體上體現出美感,同時每一個斜面都有細小的差別,在整齊中不透露出單調,增強了每個單體所有的美感。
殼體外觀所展示出的每一個模塊都在結構上具有實際的作用,這樣的建筑構件外露是結構構造的重要特征,這也是案例中的殼體結構在外形上所具有的普遍特征。設計者在設計此種建造方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到簡化設計建造工藝的方式,同時也要考慮到每一個構件在審美上可能起到的作用,將每一個結構件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四、反思與總結
文章提及的建筑形態塑造的若干手法是為了解決建筑師在實際設計項目中找形設計思路不足的一種思想,涵蓋了部分設計領域,并不全面。這些設計手法同時適用于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對于建筑設計的本體,文章所提及的設計手法有理論和實際案例的支撐。此外,若干個的建筑設計形態塑造方式具有形態新穎、可以具有多種衍變形式的特點。
文章首先通過對建筑造型與形態的概括,通過對以往文獻的研究,提出了從塑造方向研究建筑形態的可行性,以及目前設計手法存在的缺陷,然后依次研究了雕塑造型法、活躍單元法、附加裝飾法、結構構造法、隱喻造型法和文脈造型法,接著在實際的應用中,以殼狀砌體建筑為例提出了設計手法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相對應的解決方式。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案例的收集不是很齊全,雖然列舉了典型案例,但是取樣的邏輯性還較為欠缺。其次,建筑設計造型塑造手法的探究只考慮了手法的方式及應用,并沒有討論在具體設計任務階段應采取哪種的手法。最后,本研究沒有對設計手法的預期實際效果進行后期使用效果取樣反推論證等等。
建筑設計形態作為我國城市化所需要研究的設計類主題,它的塑造方式是建筑設計師的核心價值的體現,文章提出了若干個設計思路和方法,解決了部分設計缺陷,在前期設計有指導價值。找形過程的方向具有很大的研究潛力,但仍有很多基礎性的研究問題有待解決,任重而道遠,但是前景光明。
參考文獻:
[1] 胡一帆.建筑形態與造型語言[J].中國建筑.2011(4):62.
[2] 劉璐陽.建筑形象的具體處理手法.建筑周刊.2008(5):56.
[3] 馬金鳳.談藝術設計的造型與形態.文藝生活,2014(6):64.
[4]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 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6] 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 徐衛國.非線性建筑設計.建筑學報.2005,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