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蜂
摘 要:初中教育中,雖然很多學校禁止學生攜帶手機,依然有很多學生違反規定,不顧父母的阻攔沉迷于手機,產生了嚴重的手機依賴癥,不僅影響了學習,還對心理健康產生了危害,造成學生缺乏了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初中教師要對學生產生手機依賴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找出學生依賴手機的根本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脫對手機的依賴,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習中,引導學生走出手機世界回到現實生活中。
關鍵詞:手機依賴;中學生;心理分析;應對策略
在信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手機已經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通過手機了解新聞動態、購物、學習、閱讀等,同時手機作為最便利的通訊工具,構成了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溝通橋梁,但是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使用者越來越低齡化,特別是在初中生幾乎每人一部手機,他們對手機有著強烈的依賴心理,如果失去手機他們的情緒就會失控,出現上課無心聽講、人際交往能力差、身心健康受到影響等局面。本文針對初中生的手機依賴進行了心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應對策略。
一、針對中學生依賴于手機的心理分析
(一)嚴重的攀比心理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攀比心理比較重。有的學生看到其他學生使用手機而自己卻沒有時,他們會認為沒有手機就會被他人孤立、讓其他學生看不起,從而會用各種理由要求自己的父母去買手機;有的學生認為手機是身份的象征,只有有了手機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才能和其他人成為朋友,才可以融入大眾生活;每個學生使用的手機牌子及功能各不相同,為了能凸顯出自己的個性,有的學生會購買價格高的品牌手機,在同伴面前進行炫耀和攀比,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從而忽略了手機自身的實用價值,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初中生的生活支出全部來源于家庭,只是進行盲目地攀比,不懂得父母的辛苦,為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當父母突然中斷了他們在手機方面的需求,情緒即會失控,覺得無法在同學面前挽回面子,產生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這種攀比心理如果不及時制止,會在學生之中形成不良的風氣,造成學生產生不良的道德品質。
(二)從手機中尋求安慰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的狀態,初中生從小受到了家長的全面呵護,自我獨立意識非常強,缺乏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當他們面臨挫折或者與小伙伴起沖突時,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不知道如何解決,嚴重的會出現逃避的心理,形成孤僻的性格,越來越不愿意與人交流,而父母的關注點是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忽視了他們的心理變化,當學生無處發泄時,就會用手機去宣泄自己的情緒,通過手機上的各種功能尋求安慰,比如為了發泄他們沉迷于游戲,以另類的方式尋求心理安慰,他們寧愿與陌生人聊天也不愿意面對父母,因為這種方式既可以帶給他們心靈上的滿足感,又能讓他們獲得不一樣的感受,長期下去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就會越來越深。初中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讓他們走向錯誤的成長道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受自卑心理的影響
有些初中生的自卑心理很強,在學習方面,成績差的學生自卑心理比較強,他們認為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趕不上他人,對自己自暴自棄,寧愿去選擇玩手機也不愿意投入到繁重的學習中,在手機中獲得成就感,在人際交往方面,不善言談的學生當看到其他學生侃侃而談,自己卻找不到話題時,會產生自卑的心理,這個時候他們會使用手機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在活動方面,有些學生害怕自己做的不好,不愿意參加各種教師組織的活動,總是以各種理由逃避,慢慢地便成了其他學生眼中的另類,導致他們的自卑心理越來越嚴重。如果不能及時地幫助學生走出自卑的心理,他們會越來越喜歡依賴手機,嚴重脫離實際生活的軌道,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能很好地適應多變的環境。
二、幫助初中生擺脫手機依賴癥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初中生的自我約束能力
對于初中生而言,必須要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首先教師要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沉迷手機的危害,不可將手機作為攀比炫耀的資本,要讓學生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使學生懂得感恩父母,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報答父母,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措施,讓學生把精力放到學習上,比如在德育教育中,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學習的重要性,親身體驗活動帶給自己的樂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師要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明確手機的使用價值,要讓學生把手機當作是一個普通的通訊工具,減少對手機的依賴,最后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多閱讀一些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使學生沉浸于閱讀的樂趣中,指導學生成為一名敢于承擔責任、為夢想努力奮斗的人,使學生走出手機里的虛擬生活,感受現實生活的萬般奇妙之處,徹底擺脫依賴手機的心理。
(二)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初中生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校園文化的建設非常重要。教師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沒有多余的時間去玩手機,比如進行各種比賽、成立興趣小組、組織參觀活動等,使學生展現出自己富有才華的一面,改變學生的自卑心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校還應在公告欄和廣播中宣傳使用手機的危害性,樹立學生正確使用手機的意識。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裝扮校園,填充校園文化,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他人稱贊時,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滿足他們的心理訴求。
(三)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變化,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
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他們的思想觀念也不同,隨著他們的心理越來越成熟,會產生更多的心理活動,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他們的想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班主任和學生的接觸時間比較長,需要掌握學生各個方面的情況,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當學生遇到困難時都要及時地給予幫助,幫他們以正確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有效地引導他們緩解學習壓力,讓學生擺脫手機的傾訴方式,使學生以健康的心態使用手機,幫助學生樹立手機只是學習輔助工具的觀念。
(四)教師與家長配合正確引導學生使用手機
初中生的生活通常是兩點一線,家庭和學校,在幫助學生擺脫手機依賴癥的過程中,教師與家長要緊密配合,互相交流了解學生的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家長不能為了讓學生不再打擾自己而一味地妥協,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灌輸學生鋪張浪費的心理,為學生制定消費規則,比如根據與教師的交流中了解到的情況,控制學生的日常消費,不給學生過多的零用錢,避免他們通過手機產生不必要的消費,可讓學生通過手機進行適當的放松,但要嚴格控制學生使用的時間,家長還要與學生多溝通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親情,除了關心學生的成績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平時少些責罵、多些關心,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父母,而不是寄希望于手機。
結語:
綜上所述,手機已經離不開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危害,因此,教師要在家長全力的配合下,采取各種措施幫助中學生擺脫手機依賴癥,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施霞.中學生手機依賴的原因與策略探析[J].華夏教師,2018(12).
[2]鄧松濤,潘淸玉.中學生手機依賴的心理調控短板與介入引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