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學研究表明,愛聽故事,愛講故事是兒童的天性,故事伴隨他們的成長。它對發展兒童的語言,豐富兒童的情感和想象力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把故事運用于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就能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故事;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馮達娥,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丹灶中心小學。
經過大量的英語課堂實踐和嘗試,我對進行英語故事教學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學會編故事
我們的英語教材內容可以說是枯燥無味的,那怎樣使它們變得生動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就需要我們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很好地進行故事的設計與改編了。首先,我們要利用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結合他們當前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去編故事。例如,我們要了解他們最喜愛的卡通人物是誰,最感興趣的動物是什么,最崇拜的偶像是什么等等,這些我們都要了解清楚。低年級的學生和高年級的不一樣,可能低年級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是叮當,而高年級學生喜歡的是泰山。我們編故事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喜好來編了。
其次,我們要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來設計故事。如果教材內容是教動作的單詞:run, jump, fight,sleep,fly…這時候可以用一些孩子們喜愛的動物:bird,tiger,lion,bear,frog…來設計出它們的一些對話、神態和動作。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快學會了這些單詞,而且使他們記得十分牢固。當我教有關疾病的單詞和句子時,自己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See the doctor
There is a new hospital in the forest. Many animals come to see the doctor. Who is the doctor ? It’s an elephant. The first one is a monkey.
Doctor elephant: What’s the matter, Monkey ?
Monkey : I feel sick. I have a fever.
Doctor: Never mind, Monkey. Take some medicine, you’ll feel better soon.
Doctor : What’s the matter, Rabbit ?
Rabbit : I feel sick. I have a headache.
Doctor : What’s the matter ,Cat ?
Cat: I feel sick. I have a cold.
Doctor : What’s the matter ,Dog?
Dog : I feel sick. I have a sore throat.
Doctor : What’s the matter, Duck ?
Duck : I feel sick. My leg hurts.
Doctor : What’s the matter, Tiger ?
Tiger : I feel sick. I have a toothache.
Doctor: Oh, you eat too much and don’t eat sweets.
(The tiger is angry.)
Tiger: What? No, I don’t have a toothache. I’m hungry.
I’ll eat the animals. The animals are very afraid. They shout : “Help, help!” Here comes a hunter. He has a gun. He says :“Let me kill you”. The tiger dies. The animals are very happy.
通過這樣一個故事,我覺得這一節課,我的學生都很喜歡這個故事,他們的學習興趣都很濃,而且把這堂課所要掌握的內容都牢牢記住了。再次,要從意義入手。一個毫無意義的故事是根本談不上有趣味和生動性的。我們編故事應該從意義入手,這才能充分體現出故事的教育意義所在。平時父母給孩子講故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從故事中得到啟發,或者領悟出一個道理。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的同時,也希望學生從故事中學到好的思想品德和學會分辨是非,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寄寓了思想教育。例如,以上《看病》這個故事的道理是:最終我們是會戰勝敵人和邪惡的。
二、學會講故事
第一,要善于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去講故事。即“body language”。僅僅有好的故事還不夠,講述者嫻熟的技巧是故事教學法能否實施的另一個關鍵。作為老師,就要做好講故事的充分準備。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聲音、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道具、圖片、實物等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來揭示語言的意義,從而激勵學生的參與。這就是教師在講故事中的表演技巧,在呈現故事的過程中把自己融入各種角色當中,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第二,要留有懸念。在講故事的時候,我們除了清晰、有序地呈現故事之外,為了更好地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力,還要有意識地設計懸念。設計懸念,不會影響故事的連貫性,反而會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讓孩子們越聽越想聽。在故事的開頭、中間、結尾都可以設計懸念,特別是在故事的高潮時,可以稍微停一下,賣一下關子問學生:“故事的結局是什么,將會發生什么事情呢?”例如,我編的這個故事中,老虎想吃其他動物時,我故意發問:“Now what happen ?”在這個關鍵時刻提問,讓學生思考,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要創設真實的情景
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要善于創造或模擬真實情景,也就是把故事的語言真正運用到真實的生活環境中。例如,我編的《看病》故事,講的時候可以模擬在醫院看病時的情景,醫生用的道具都可以搬到課堂上來。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后,他們一定會記憶猶新,以后每當去看病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些句型,并靈活地運用。
總之,故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能夠靈活運用,它對我們的英語教學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英語課堂,而且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孩子們對知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