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霞
摘 要:啦啦操已入駐高中校園,在多緯度點綴著校園文化建設。力量素質是啦啦操運動員的運動基石,承載著啦啦操運動員展現自我的使命。采用文獻資料法和視頻對比分析,結合在高中多年一線教學經驗,以高中生啦啦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具體分析啦啦操所特有特征,發現高中生啦啦操運動員力量素質差距懸殊大,針對啦啦操運動員的快速力量素質進行訓練研究,提出建設性意見,以期改善高中生啦啦操的力量素質訓練,提高啦啦操運動員訓練質量。
關鍵詞:啦啦操;快速力量;訓練研究
啦啦操傳入我國已有17年之久,隨后入駐學校并風靡校園。在高中校園崛起之后以其以其特有的團隊文化獨特的運動魅力和激情博得眼球,從高校、中學到小學梯次發展呈現蓬勃之姿,本文以高中啦啦操項目特征為起點,著重探析力量素質訓練情況,力量素質是每個運動員運動的基石。
1.概念界定
1.1啦啦操
美國是啦啦操的起源地,又名Cheerleading,中文翻譯為振奮人心,鼓鼓士氣。是戰爭狩獵或者儀式的一部分,以此鼓舞人心,現流行于我國大中小學校園。啦啦操是一項隸屬于技巧性的重在表現高難美動作的項目,通過音樂節奏的搭配,學生展現青春靚麗、積極向上的動作形態,其主要分為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兩類。
1.2力量素質
力量素質是人體某一部分肌肉參與工作(舒張和收縮)時表現出克服阻力的能力,結合啦啦操項目特點,要求學生動作高度、表現技術難度大、動作美觀[1]等,所以健美操運動員的力量素質主要表現是快速力量的外在展現,在訓練時應著重針對學生的快速力量進行訓練。
2.啦啦操項目特征
啦啦操運動隸屬于項群理論中的技能主導類項目,主要體現動作的高難度和美觀欣賞性。根據啦啦操項目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動作爆發性。每一個啦啦操動作的完成都需要全身肌肉神經迅速集結,要求彈動快,時效性完成該動作模式,快肌纖維的迅速募集有利于啦啦操隊員高質量完成爆發性動作。(2)動作難度欣賞性。啦啦操的動作涉及難度呈現梯次性,高低不等,高難度動作給觀眾視覺的沖擊,結合隊列隊形的轉換達到空間美輪美奐的效果[2]。
(3)技術節奏性。啦啦操隊員個人的技術組合成高技術難度的運動魅力,給人視覺聽覺,呈現出時間和空間上的技術美內涵,四肢空間位置轉換的技術性和音樂節奏技術的卡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力量是基石,那么在平時訓練中力量素質如何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
3.啦啦操力量素質訓練
隨著多功能啦啦操訓練理論的日新月異,啦啦操的不斷成熟和演變,在對于啦啦操力量訓練方面的理論也是越來越精細化和科學化。但是在對于啦啦操的項目特征上是達成一致的,針對啦啦操動作展示的難、高、美,啦啦操最需要的力量素質是快速力量素質,所以針對快速力量素質制定計劃訓練時志在必行的。
3.1爆發性的快速力量訓練
爆發力是啦啦操重要動作表現形式之一,是高難美動作的基礎力量來源。爆發力的瞬間性和快速性保證動作完成效率。所以針對啦啦操的特征作出以下訓練。
3.1.1“小而快”小強度訓練
小而快的訓練意在增加肌肉神經系統對動作的記憶化,形成定式思維,固定節奏,通過“小”從而達到“快”的目的。表現在快負荷的快節奏下使得肌肉神經記憶同等節奏。當然在“小而快”的負荷訓練過程中,遵循安全性和循序漸進性的原則,做好熱身預防損傷,教師和學生在一側的保護與幫助是至關重要的,在小負荷中也要從最小重量的符合開始。盡量將小負荷訓練重量控制在最大負荷總量的70%以下。可以穿插中等負荷的訓練,降負荷重量控制在80%左右,訓練方法主要有自身負重和增加負重兩種方式。例如,俯臥撐負重杠鈴片,從5kg逐漸加重,負重跳箱(將沙袋綁在小腿上,2kg一個沙袋),負重懸垂舉腿,負重團身跳,載人半蹲起,要求迅速有力,以及借助彈力帶的高抬腿和小步跑等。
3.2“極限”性快速力量訓練
極限的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再發展的基礎。這是由于力量大小取決于所有肌纖維參與多少而定,最大力量的募集效應促進了更多的肌纖維進入工作狀態,從而刺激學生的神經肌肉系統激活運動單元。在最大力量協同快速力量訓練的同時,要交互作用使得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協同作業共同促進力量訓練的高效化。但是最大力量的極限負重,應該將最大力量控制在承受力量的40%左右,結合啦啦操運動員的身體生理狀況制定訓練手段和方法。例如,負重深蹲(半蹲),可以負載學生和杠鈴,兩頭起,俄羅斯轉體等手段。
4.小結
高中生啦啦操的力量訓練應著重突出快速力量的訓練,但是也應結合其他力量訓練,協同其他素質訓練鞏固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學生啦啦操專項訓練打好身體基礎。當然,在力量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保護與幫助,借助其他器械負重和增加阻力,使得學生的肌肉和神經系統逐步適應更大強度的訓練。
參考文獻
[1]趙杰.技巧啦啦操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1):54-57.
[2]陳松,張中印.技巧啦啦操底座運動員托舉專項力量訓練方案設計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