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重新分班已一個多月,兒子說跟班里的男生都熟悉了,但女生還認不全。我說,那你主動跟她們講話。兒子不好意思,說沒什么話題講。我說,那就見面時打個招呼,說聲“你好”。
看著兒子面對女生靦腆的樣子,想到自己十五六歲時面對男生的情形,不禁莞爾一笑。
那時的我剛考入師范學院,環境陌生,生性靦腆,不主動跟同學接觸。幸好班主任孫老師要求同學見面都要跟對方說“你好”。同學們從不好意思到漸漸習慣,一聲聲“你好”不僅體現了文明禮貌,更是迅速拉近了同學之間的距離,也讓我克服了羞怯,邁出了與人交流、結交朋友的第一步。畢業留言冊上,好幾名同學不約而同地寫下“始終記得見面時,你一聲問好,擺頭一笑的樣子”。至今,見到熟人問好微笑也成了我待人處事的習慣。
問候語還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在表示對別人尊重和友好的同時,也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是社會的全息影像。從一句簡單的問候語,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民族在某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特點和人們生活的方式。
中國人見面最常說的是“吃了嗎”,是因為“吃飯”這個問題,曾在中國幾千年發展歷史中,成為老百姓的頭等大事。“民以食為天”,在農業社會,人們辛辛苦苦碌碌勞作,就是為了填飽肚子。所以,這個最關心的問題在見面時就成了問候語“吃了嗎”。當然,中國人見面還喜歡說:“到哪兒去啊?”他并不是真的關心你要去哪兒,它反映的是中國傳統熟人社會生活習俗,四鄉八里街坊鄰居都認識,“你到哪兒去啊”“我到哪哪兒去”,像一家人一樣親熱。
問候語的內容不斷變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正是和著時代的脈搏,折射出社會巨變下人們心理動蕩、激變的軌跡,從中看到社會的變遷及人的思想觀念、社會價值取向的變遷。
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上下掀起“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其中有一個“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提出普及日常文明禮貌用語“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見面說“您好”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因為社會剛剛經歷十年動蕩,人與人之間要消除冷漠與隔閡,也打破防備與戒心,將溫暖的問候彼此傳遞。“您好”這兩個字肩負著社會責任和使命。
“瘦了瘦了!”這是近幾年南京人見面常說的一句話。說的人未必當真,聽的人也未必當真。但說的人一臉誠懇,聽的人嘴上說“哪里瘦了,胖了好幾斤呢”,心里卻是滿心歡喜。生活條件改善的今天,人們在享受著美味佳肴的同時,又在因為多吃了兩口,盤算著要走多少步、跑幾公里才能消耗掉吃進去的熱量。這是古人無論如何也預想不到的吧。
讓我好奇的是,中國古人見面的問候語是什么呢?答案是:“無它乎?”在那時的語言中,“它”即“蛇”,《說文》:“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在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上,“它”字在銘文中就是彎彎曲曲的蛇形。
為什么古人見面要問蛇呢?這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在我們的祖先還沒有學會造房子時,人們穴居野外,時常受到野生動物的襲擊和傷害,對付豺狼虎豹等動物可以用火,但對付蛇沒有很好的辦法,因此蛇成了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脅。許多人常在夜晚熟睡中被蛇咬傷,甚至喪失生命。《說文》里這樣寫道:“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意思是說:“你沒有被蛇咬著吧?”
明天與朋友見面,你的問候語是什么呢?
李茜:南京市雨花臺區婦聯主席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