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養老供不應求的狀況日趨凸顯,社會力量參與養老行業已成必然趨勢。現有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材存在數量少、質量參差不齊、配套電子資源少,更新周期慢等問題,開發以崗位驅動,顆粒化的創新老年照護新形態教材建設成為加快人才培訓的必要手段之一。
關鍵詞:新形態教材;老年照護;顆粒化;崗位驅動
一、背景
中國的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快,2019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2.6%,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隨著高齡人口比例的不斷增大,失能與失智的比例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專業化養老照護的需求日趨迫切。
依據“9037”養老策略,我國九成的老年人以居家養老為主,但家庭照護能力卻日益式微,社會養老服務成為必要助力。現下社會養老服務的現狀,養老護理員數量少,對失能老人的照護的需求僅能滿足10%,且離職率高,流動性大,多集中在養老機構,因此倡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供給對于緩解社會養老供需矛盾存在重要意義。新形態老年教材的研發,將成為提升照護人員專業素養的重要內容。
二、現有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材狀況與問題
(一)教材現狀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材(后續提到將“老年專業教材”指代)無論在專業性和規范性都優于市面上一般的養老照護培訓教材,因此,筆者通過對教材收錄較為齊全的博庫網進行搜索,從2006—2019年的老年專業教材,將基本符合教學需要的教材遴選入內,(對于醫學、社工、管理等其他交叉學科教材不做統計)總計118種,其中涉及老年護理、照護、生活照料的教材占比42%,照護類教材一直占據主要地位,且從近兩年來有逐漸增長的態勢(見圖1)。教材數量從2006年到2019年呈波動上升趨勢,2013、2019年分別出現高峰,這個與老年服務與管理類的專業開設、國家政策引導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教材的內容中排名前四的是照護、心理、機構管理、膳食、法律,且學科種類趨于多樣化,尤其是在2015、2017、2018這三年其他類型的教材數量在不斷增長。
(二)問題
教材數量少:從2013—2019年,老年專業教材的出版數量在10本上下,而高職院校對于教材選擇的質量和新穎性要求相對較高,符合要求的教材少。由于知識信息的不對稱,專職教師很難選到合適教材。
由于在2013年之前,專業開設較少,專業教材一般都是校本教材,出版的教材印刷數量也很少,一般按照預定數量進行文印,出版成本高,因而老年專業教材數量少。
更新周期長:老年教材更新周期5—7年,并存在教材知識的更新不足,與產業發展步調脫節的現象。高職院校都需使用近三年教材,因此即使優質教材三年后沒有更新也會迫于淘汰,教師只能選擇教材出版時間較近,而質量略遜的教材。
教材形式與需求脫離:老年專業教材基本是紙質教學資源,配套電子資源少。老年專業教材的更新周期長,因此教材需要不斷更換,教師的備課難度增大。教材呈現形式有限,僅采用文字、圖片、流程圖等紙質教材常用的呈現形式,無法呈現操作細節,實踐指導性差。沒有教材統一、規范操作指導,在實踐教學中,只能依照專職教師的個人經驗進行教學,因而科學性和規范性也有待提升。從長遠來說,對專業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不利。
教材知識組織有待改進:大多數教材以學科框架來編排內容,理論偏多,實踐指導簡略。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科知識的學習較為枯燥,容易使得學生喪失學習興趣,且部分教材參考護理、康復專業教材的知識點較多,理論詳實,在老年行業實際崗位上卻缺乏適用性,涉及操作的部分又顯得相對簡略,也導致學生畢業后棄之不用。知識點、技能點和崗位任務點的對應和適用性需要仔細推敲整理。
教材使用率低: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學生在課堂中手機使用率高,教材使用率低,只是在劃重點突擊考試時使用。對于不少學生來講,教材只是對付考試的工具。
三、問題分析
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梳理,考慮一下三個影響因素:使用人數、教材組織形式和教材呈現形式。
拓展使用人數:通過對老年專業教材問題的梳理,首要影響因素就是教材使用人數少。教材使用人數有限,教材制作開發成本提升,進而影響教材更新周期。同時教材使用人群的需求不夠精準,教材組織形式不能滿足需要,影響使用體驗,教材使用率較低。
變革教材組織:養老行業內存在操作標準不統一、照護質量不高的問題突出,且一線照護人員年齡大,學歷偏低,在教材組織上需突出問題和崗位任務導向,以增加其可讀性,提高教材使用頻次。
創新教材形式: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普及,人們對信息呈現的要求日趨便捷化、零碎化。紙質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但視頻、音頻等信息載體優勢突出,如何在紙質教材引入電子教材,需要努力創新的方向。
四、教材改革思考
(一)教材使用對象分析
1.教師
教師作為專業教材的選擇者和使用者,對教材的規范性和專業性要求較高,對于部分老年專業教材的缺陷,部分教師更愿意選擇專業強但與老年服務行業相關度不高的其他專業教材。且不是所有專業教師都愿意根據老年服務崗位需求進行課程內容重新整合,因此教材需突出專業性與適用性。此外,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現代職業教學的必要形式,PPT、題庫等電子教材的提供將減輕教師的備課難度,將成為教師選擇教材的有利因素。
2.學生
學生作為專業教材的主體使用者,對于教材的滿意度有著直接的發言權,但是有關高職教材學生滿意度的調查卻較少。2017年對江蘇省6所不同地區,不同性質的高職院校,25個專業的學生的調研顯示,高職學生對教材的總體的滿意度介于一般與滿意之間,未達到滿意標準,配套資源的滿意度較低。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反饋,“專業教材缺乏專業性,作為一般讀物即可,不適合作為教材”;部分學生僅在上課期間使用,或者干脆連書都不帶,畢業之后便立即將書本售賣。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教材的難度太大,學得非常吃力”,而此類教材一般是非本專業教材。畢業生在遇到養老相關知識瓶頸時,多會選擇求助教師提供幫助,能參考教材的學生較少。
3.養老服務從業者
養老服務行業的核心力量是養老護理人員,其年齡大,專業素養低是普遍存在的長期現象。養老護理人員素質不提高,護理質量難以提升,因此在職的養老護理員和未來即將進入養老行業的富余勞動力應是老年教材使用的主體。隨國家銀發積分銀行和志愿養老互助服務體系的逐步建立,志愿參與老年照護的年輕老年人及志愿者,也將逐步成為老年專業照護教材的使用者。
目前教材的設計將高職院校的專業學生作為教材使用的主體,需將教材的使用人群和主要目標應當予以拓寬。全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總數僅有4554名,而在校生僅3638名,教材印刷的成本高,定價也就隨之增加。老年專業教材開發時應把養老服務從業者、涉老行業管理人員、家庭有照護需求的一般人群作為教材使用的主體,在增強可讀性的同時兼顧專業性和適用性,通過教材使用對象的增加,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力求使不同教育層次、專業背景的人都能借由教材獲得老年照護的基礎知識,通過全民普及來實現社會養老需求的滿足。
此外,隨著混合式教學的普及,調查顯示,82%的學生愿意使用智能手機進行移動及碎片化學習,愿意教師利用手機來輔助教學。因此,電子教材資源的開發無論在教師還是在學生層面有著較大的需求。
(二)教材開發主題
中國老齡化中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護是剛性需求,老年照護的“科學性、技術性、社會性、服務性”等專業特性被歐美國家廣泛認可,老年照護領域的教材可研究領域空間較大。養老護理員流失率高,人員更替頻繁,教材作為職業能力培訓的主要依據,在提升專業素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老年照護的教材開發應是主要方向。
(三)以崗位任務組織教材
老年照護行業知識廣泛,涉及學科多,應根據崗位需求,難點分析,擇選適用性知識點和技能點來探索問題解決。在學科框架下,以崗位任務的分類設計目錄,以實現問題解決的快速索引,方便使用者參考,提升教材使用體驗。教材內容圍繞老年人生活照料、應急救護技術、基本康復運動治療、心理慰藉、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為核心知識進行建設,打破學科的框架壁壘,以實用為第一要務,根據崗位知識技能需求,融合各學科內容。教學單元內容安排需分“核心知識點+技能操作+工作流程+知識拓展”四塊板塊進行遞進式組合,讓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選擇閱讀,讓其在問題解答與問題產生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遞增。通過以崗位驅動教材的學習,讓教材使用者能快速投入工作與學習,旨在快速脫盲,糾錯,助其提升專業性。
(四)顆粒化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顆粒化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圍繞若干個知識點或技能點有序重構,具有一定級別的相對完整、穩定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存在形式。通過對崗位任務的深度解析,進行深度組合加工,實現信息化資源的高效整合。
根據信息化時代對信息要求,“紙質教材”+“數字資源”的新形態教材日趨迫切。數字教材資源需要短小精悍,通過視頻、音頻等信息載體降低教材使用的文化要求,實現可視化資源富集。以崗位任務的需求對信息化資源進行顆粒化編輯,通過圖片、文字將知識點標注視頻中,以音頻與視頻展示完整過程,將點面有機融合,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遞。以操作視頻為例,將操作技能按照步驟細分切割,將操作的關鍵步驟制成2~3分鐘的微小視頻,對易錯手法制成2~4秒的動圖,讓教材使用者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反復視頻學習,提升技能水平。同時可將教師的微課資源作為增值產品,供教材使用者自行購買。
(五)創新型教材
紙質教材作為固定保存的載體,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將信息化教學平臺的視頻、微課、音頻等電子教材形成二維碼放置紙質教材中,將紙質教材的知識的系統性與結構性,與電子教材的可視化特點有機結合。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的資源作為知識延伸,同時實現電子資源同步更新和教材用戶信息的數據記錄,讓教材的生命力更強。
通過旁白的分組討論專區設計,將課程知識樹、主題討論等交互討論任務插入在知識點旁白,通過手機掃圖識別,登入信息化教學平臺實現交互式學習,提供高質量的教學交流體驗。通過在手機終端,進行課后即時測驗,成績及時反饋,支持反復題庫訓練,學訓一體。
(六)信息化教學平臺
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將新形態教材與課程進行緊密連接,將更新周期較長的文字信息與更新較快的數字資源相結合,使得團隊協同建設新形態教材得以實現。在信息化教學平臺,實現視頻、音頻等電子教材的更新,通過旁白交流區將教材使用的體驗和反饋進行收集,形成用戶數據分析,為下次的教材更新提供方向。同時將5—8分鐘的教師微課視頻上傳在教學平臺,實現增值服務。以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基礎,形成以專業教師、教學平臺管理員、教材編輯多位一體,協同推進教材持續建設,使得教學資源庫與配套新媒體教材同步改進,更新教材內容。
五、總結
以學定教,構建以教材使用為中心,以崗位任務為驅動的可視化教材,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登入信息化教學平臺,適用于各類教材使用者自主學習,實現學習的自主性、顆粒化、高效性。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促進信息化手段的交融和協調,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致,通過開發微課版紙質教材和在線課程相結合等形式,滿足用戶需求,適應市場變化。利用旁白設計,體驗開放式、交互式學習。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人口總量增速放緩 城鎮化水平繼續提升[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
19_34154542.shtml).
[2]郭麗娜,郝勇.個體健康、家庭照護和社會供給:誰更影響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J].西北人口,2019,40(05):36-49.
[3]韋生源.廣西院校養老服務專業建設中師資、課程、實踐等關鍵環節問題研究——以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96):111-113.
[4]曹培培,郭勝.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教材學生滿意度調查[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2):91-95.
[5]王天鑫,韓俊江.我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稅務與經濟,2018(06):52-57.
[6]彭燕,鐘海峰.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混合式學習模式探索——手機多元使用的新渠道、新思路[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05):46-51.
[7]曹培培,韓小燕.微課與新形態高職教材建設研究[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51-53.
[8]陳利利.基于醫養融合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改革——以重慶傳媒職業學院為例[J].年輕人,2019(19):5.
[9]王成,麗萍,季榮等.信息化教學資源顆粒化建設與思考——以浙江省在線開放課程“服裝面料認識與鑒別”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7,32(04):294-297,301.
[10]教材同步性微課:微課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實然樣式——以數學學科為例[J].教育導刊,2017(03):59-63.
[11]周建國,稅夢玲.“互聯網+”思維下數字藝術類教材開發實踐[J].出版發行研究,2016(06):53-55.
作者簡介
馮戴豪(1989.02—),漢族,女,浙江瑞安,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民政康養教研室副主任,助教,研究生,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教學與實踐方向。
課題名稱: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材改革研究(JG201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