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海珠
內容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語文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教學中除了講授經典中外名著外還應該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故事。本文試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滿族民間故事的文學價值、民間故事進課堂的有效實施路徑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 民間故事 路徑
赫爾德認為真正的文學必須是真實的、質樸的,充滿想象力與情感,具有民族性和大眾性;真正的文學必須是人民的創造,是民族藝術獨立發展的結果。通過對民間文學的強調,重新回到民族的源頭,重塑日漸消逝的民族本性。
滿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字。滿族民間文學包括民間故事、民歌民謠、神話、傳說等多種形式,由民間口頭創作經后人整理流傳至今,真實地記錄了滿族人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其中,滿族“說部”和民間故事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傳承,試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開展教學改革、拓展學科特色,開拓新思路。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歷史,凝聚著民族精神,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對“非遺”的重視。目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化浪潮中正面臨消失的境地。黑龍江是滿族先人們長期生活的地區之一,這里有著豐富的滿族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非遺”的教育價值十分必要,我們亟待做好對自身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身為教師,我們應利用課堂教學做好教育工作。“非遺”進校園有利于學校的特色辦學,有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和創新實踐精神。促進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二.滿族民間故事的文學價值
滿族民間故事里有一些古老的神話故事、地方風物傳說、愛情故事等,都極具滿族特色,這些故事生動地描繪了滿族人民勤勞、善良、質樸的個性,有著正義戰勝邪惡的英勇。
(一)滿族民間故事的思想內容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滿族民間故事主題通常是真善美戰勝假惡丑。如《牡丹江的傳說》和《北極星》。《牡丹江的傳說中》穆丹要制服一個吃掉部落的惡魔,他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戰勝惡魔,為民除害;《珍珠門》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愛情觀;《快活林》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啞女愛上勤勞的小伙子,讓讀者看到淳樸善良的人更應該注重的不是外表而是內在的高尚人品。在欣賞這些故事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滿族民間故事的藝術特色極具魅力
滿族民間故事具有想象奇特,語言質樸,情節曲折,故事完整等藝術特點。《核桃格格》講的是一個叫順多西哈的年輕人和母親相依為命,在一次打獵結束后,返家途中撿到了一個核桃,回家后他精心照料,竟然從核桃里走出來一個美麗又勤勞的女子,他們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了幾年。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語言美是文學作品形式美的重要標志。滿族民間故事的語言能讓讀者看到質樸的特點,如《西山淚》里的開頭部分“這泉水冬暖夏涼,喝一口透心的甜”。
三.民間故事進課堂的有效實施路徑
教育家呂叔湘曾說過,“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是傳授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是在平時點滴中積累起來的。教學中融入民間故事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提升學生文學素養。
(一)設置課前練講
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意義的滿族民間故事,課前五分鐘進行練講活動。要求學生制作課件,配合圖片聲情并茂地講。此環節采用教師給分和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法計算成績。通過這一活動的設置,學生學會主動查閱并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在講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課上積極引導
在教學計劃中,適當融入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民間故事。選擇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故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寧古塔》、《瑚圖里》《安青天審冤案》講述的地點都在寧安寧古塔附近。《織布格格》《鯽魚貝子》流傳地點在牡丹江一帶的兩家子、新卡倫、舊卡倫。以這些作品作為范例和學生共同探討、學習,學生能產生濃厚的興趣,從故事中概括主要情節,分析主要人物,分析作品的意義。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分析、解讀作品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生在閱讀和欣賞民間故事時,教師可以設置討論問題,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從作品中探索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內容。可以聯系現實去討論這些具有地域特色故事的現實意義。
(三)形式靈活多樣
堅持寫作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課堂上,開展小練筆環節為學生提供一個創作的環境。民間故事是由勞動人民創作并加以傳播的,作品具有虛構性,為此,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故事進行改編或續寫,或給學生一個特定的故事梗概讓學生自由創編,學生加入對話等細節內容。創編故事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而提升創新思維。
(四)借助新媒體研學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網絡、博客、播客、官網等。新媒體的出現迎合了大眾的多種需求,豐富了學生的各種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可以將滿族民間故事的資源通過網絡的形式讓學生欣賞,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利用多媒體這一平臺將文學知識與聲音、圖像和視頻相結合,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媒體環境為資源共享與互動提供了平臺。教師借助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創設資源共享的環境。課后也可以開展興趣小組,便于學生課后繼續研究滿族民間故事。
四.建議與思考
(一)調查分析掌握“非遺”現狀
開展“非遺”保護項目校園知情狀況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目前對“非遺”的認識情況,并有針對性的講解保護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二)人物訪談認識“非遺”文化
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來我校進行訪談。如《靺鞨繡》的傳承人孫艷玲、《滿族刺繡》的傳承人賈秀蘭等。讓學生了解非遺的歷史狀況和傳承情況,推動發展地方文化的責任和義務。
(三)開展教育拓寬“非遺”意識
打造學校特色教育,定期開設“非遺”講座,組織學生認真學習,讓學生轉變觀念,拓寬視野,加強對“非遺”的認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了解民俗文化,自覺保護和傳承的意識。
(四)開展活動引導“非遺”研究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非遺”的研究、傳承與保護。開展非遺技藝展示,結合專業特點開展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如舞蹈專業學生可以準備滿族舞蹈。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如宣傳欄介紹滿族民俗、生活。借此傳遞出滿族人民特有的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李文剛.《滿族民間故事選》[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2]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黑龍江分會.《黑龍江民間文學》[M].黑龍江出版局,1983
[3]張堅.當前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6
[4]李榮啟.論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藝術百家,2018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文化傳承的路徑研究——以滿族民間故事為例的研究成果。編號:HYZCD201901
(作者單位: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