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汝權
摘要:在習作教學中,作者讓孩子嘗試去尋找家中的一些老物件,通過問詢長輩,從中挖掘物件背后曾發生過的那些古樸動人的往事,將所見、所聞、所思融于筆下,對睹物思事化習作練筆進行一番嘗試,發現對學生習作興趣激發和習作水平提升收效甚好。
關鍵詞:睹物思事;所見;所聞;所思
新課標關于小學中年級習作教學有這樣一句話:“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于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時間會沖淡一切,但沖不走記憶中那些刻骨銘心的往事。有些生活中的老物件,平時泰然自若地處于書桌一角或客廳一隅,甚至深藏于書櫥衣柜之中,但每每觀之,便會勾起人們對人生過往一些陳年舊事的追憶。
一、寫所見——定格老物件,觀察物件形狀與色彩
習作練筆伊始,我先讓孩子回家尋找老物件,對所找到的老物件進行一番細細觀察,關注老物件的形狀與色彩,將觀察匯聚于筆端。其中,一個學生周末到鄉下奶奶家玩,因在鄉下過夜,奶奶從衣柜里翻出一張破舊的老床單,她仔細觀察后是這樣描繪的:“這是一條破舊的老床單,床單上有著一塊又一塊補丁,各色補丁合成了一幅世界地圖,有烏克蘭、地中海、羅馬尼亞……連接補丁的是細密的針腳。床單上有的地方已經磨得透開,床單的四周像當下流行的開線的牛仔褲邊。”
孩子將觀察點聚焦在老物件的形狀與色彩上,筆下—件件古樸的老物件煥發著新的活力。
二、探所聞——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那么,這些老物件背后有沒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深藏已久的故事呢?我打開話匣子,讓學生回家后好好問問家人,對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進行一番挖掘。于是,孩子就從家人口中知曉了以下故事:
“要說起這條床單啊,它可有一段故事。1980年改革開放,那年冬天你伯伯才三歲,冬天怕冷,家里好不容易添置了這條床單。要知道,改革開放前,我們家的日子是有一餐沒一餐的,連飯都吃不飽哦。最可憐的就是你大伯出生那年,家里才過了年就斷了糧。你爺爺挨家挨戶地借米,那時,家家都窮,哪有米借呀?于是剛開春就到竹山挖筍,那筍用清水煮了就直接吃,越吃越是刮心刮肺地餓。還好你太外公家里還藏了一些紅薯,我夜里回家背了一小袋,每天只敢蒸一小根,就這么稀里糊涂地餓過來了。”回憶起過去,奶奶嘴角囁嚅,眼角噙著淚花。
三、得所思——升華老物件帶來的思考
當學生對所尋的老物件進行一番觀察和故事挖掘后,我又布置任務,讓孩子由此展開思考,爭取做到有所思、有所悟。學生經過與長輩交流,寫出了自己的體會,舉隅如下:“改革開放后,家里條件慢慢好了起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條床單縫縫補補一用就是十幾年。一直沒舍得扔。”奶奶帶著老花鏡,仔細端詳著這塊縫了又縫、補了又補的老床單,手里像是捧著什么寶貝似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如今日子好過了,誰還在用這么破的老床單呀。”“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今天國家發展這么好。你們要懂得幸福,懂得珍惜喲。”奶奶的話語變得凝重起來。
那個夜晚,我記住了奶奶的諄諄教誨,執意要奶奶鋪下這條老床單。
那一夜,我做了一個夢,一個甜蜜的祖國繁榮富強之夢。
激發興趣,聚焦睹物思事,通過讓學生尋找身邊的老物件,與家人交流挖掘背后的故事,再從中思考,得到啟發,收獲感悟,這對小學中年級學生習作練筆提升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責編: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