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楊存
【摘要】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并不具備學習主動性。由于傳統教學理念會剝奪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無法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必須更新教學模式,可以將全班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互助能力。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探討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的特點,并提出如何應用于語文教學之中。希望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合作學習效率與質量,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成長。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合作學習
根據當前的教育發展情況能夠看出,新課程改革的提出使得傳統的語文教學形式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也得到凸顯,合作學習屬于新課程改革落實后的重要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教師也能夠摒棄傳統教學中的陳舊理念,有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同時,教師必須要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知識探究,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強調,“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素質教育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教師的課程引導作用”。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用合作教學方法能夠凸顯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并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有助于促進語文學科的多元發展。而在目前的教學形式中,教師屬于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只能夠被動式地進行知識背記,所以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會在長期的教學灌輸下逐步削弱。因此,應用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機會,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也會得以重視,逐步凸顯學生的學習主人翁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針對合作學習的應用對策
(一)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是應具備的重要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受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教學影響,以及學生本身的年齡限制,學生并不容易養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識,缺乏與他人溝通的技能。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引導示范作用,有效教授合作技巧,使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具備合作探究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養成、掌握傾聽的溝通技能。
(二)精心選擇合作學習內容
教師必須深入探究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及教學重難點,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任務,確保設置的合作學習任務具有難度,同時也要確保問題的探究性和開放性,教師應當精準地預算合作學習時間,要確保學生的合作學習時間能夠在預算之內;如果預算時間不足,可能會導致學生難以從容地進行合作探討。
(三)教師加強合理引導調控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擺正自己的位置,切記不要進行盲目的知識灌輸,應當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應當走訪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了解小組合作的學習效果,加強教學指導和幫助,同時也要積極踴躍地參與學習活動,能夠作為合作學習中的成員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從而縮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距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探究熱情。
三、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保障準備工作完整性
在課堂準備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合理化地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并且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天凈沙·秋思》時,通過在教學中分析本節內容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學會背誦和探究,提升學生的詩歌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掌握詩詞的相關含義,從而強化學生對于詩詞的表達技巧的理解。教師也要為學生設計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設計具有實踐性的探究教學活動,從而充分地提高學生的課堂準備效率,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思路。
(二)科學合理設置問題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教學的投入引導,通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從而有效地鼓勵學生,使學生在探索當中敢于提出自身的見解和疑問,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在學習活動當中的積極欲望。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解決策略。通過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有效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時的思維變得靈活。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內的討論和探究,幫助學生快速攻克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性問題,有效突破學生的思維局限,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烏鴉喝水》時,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自主的閱讀文章內容,并且根據文章當中較難理解的語句進行積累和問題的提出。教師通過讓學生提出問題并探究問題,使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技巧。
(三)科學合理劃分學習小組
教師為了有效地保證當前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就要在實踐教學活動當中針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教學分組,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思維。教師也要多方面評價學生,并且考慮到學生面對語文學習的態度和觀念,從而根據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教育的拓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意識。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合理性的探究,以增強學生的小組探究積極性。教師要在合作學習教學實踐當中讓學生學會互相配合,互相探索,從而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教師在組織小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競爭時,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投入意識,培養學生在小組內的團隊協作能力。教師通過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的責任心和互動探究熱情,使每一個學生在合作交流當中體會到自主學習、互動探究的良好學習意義,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思維。
(四)實施有效小組合作獎勵
由于當前小學語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貼合不夠緊密,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當中很容易出現枯燥、乏味的學習心理,教師難以利用趣味性的課堂知識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所以教師要及時發現當前小學生在語文課堂當中的表現,并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由于當前學生經常出現偷懶的行為,教師為了促使學生積極地學習和探索,就要采用課程獎勵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索,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時,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針對地震中父與子的內容進行清醒的展現,使學生通過分角色扮演進行對話和交流,并且采取適當的教育教學形式鼓勵學生進行互動和探索。教師也可以根據小組的演繹狀況進行綜合性的引導,使學生以生生互評和小組互評的方式來提高小組學習的高效性。教師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在物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增強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濃厚的語文探究熱情。
四、結語
結合上述內容可知,在小學語文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緊密貼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提高合作能力,發揮團隊協作精神。教師也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究,在此過程中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秩序,重視教學評價的合理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馮利勇.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數碼設計(下),2019 (1).
[2]方從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J].散文百家(下),2018(12).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