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葵
【摘要】板書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板書設計,能夠給學生美的享受,吸引學生走進課文,啟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老師備課的時候,不光要備好賞析課文的環節,還要備好板書設計。在上課過程中,善于運用板書,引領學生在知識海洋中暢游,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關鍵詞】板書設計;課堂教學
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有一句話:“教育事業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課堂是傳授知識、學習文化的共融體,其實是一個師生共同賞析美,分享美的過程。如果把一節生動的課堂比作一棵茂盛的大樹,那么板書就是粗壯的樹干;如果把一節生動的課堂比作一朵盛開的花朵,那么板書就是最艷麗的花蕊;如果把一節生動的課堂比作一首動聽的曲子,那么板書就是最優美的主旋律。妙用板書,將會讓課堂更精彩。
一、板書要體現美
課堂是師生發現美,創造美的活動過程。板書是創造美的手段,是發現美的窗口,因此,板書也應該是美美的。
板書的安排就像規劃報紙的板面一樣,應精心設計,嚴謹布局,決不可滿板亂畫,使板書雜亂無章。老師在備課時,就是一個優秀的排版師傅,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積,合理化的使用,確定書寫、作圖的內容以及位置。讓學生在美的視覺享受中學習知識,接受熏陶。追求板書的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編排勻稱
做到編排勻稱,主要應做到三點:一是四周空間適當;二是分片書寫;三是字距適當。這就需要課前有規劃,心中有安排,在備課過程中要重視備好板書,也可以做好課前準備,我們在課前定好板書內容的位置,甚至可以提前把相關的圖畫打底稿。
如,在上《可貴的沉默》的一課,筆者根據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設計一個心形圖案。筆者先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以劇本形式再現課文情境。呈現課堂上由熱鬧——沉默——熱鬧的變化,讓孩子感受愛——反思——回報愛,最后把場面的變化、人物思想的變化結合在心形中表達出來,圍繞這些重點詞語,畫出一個大大的心形。讓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要感受愛,也要付出愛。這樣的板書設計,就要預設好心形的描畫形狀,還有設計心形里面詞語的排列位置。讓人看了很容易捕捉到設計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突出主體
在板位安排時,應當注意整體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須有一個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適當,措置有序,編排合理,給人以整體美感。重點突出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應準確的把板書內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體現出來,才能使學生明確重點,便于理解和記錄。
如,上《翠鳥》一課,筆者在黑板中央畫了一只翠鳥,寫上課題“翠鳥”,讓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在旁邊寫書上描寫翠鳥外形的詞語。由于有圖文結合,學生很容易找到相應的詞語,順利寫上“小爪子”“頭上”“背上”“腹部”“眼睛”“嘴巴”等詞語。這樣以圖畫“翠鳥”作為主體,描寫形態的詞語在旁邊補充說明,突出了主體翠鳥顏色鮮艷,小巧玲瓏的形象。學生通過抓住描寫翠鳥外形的詞語,掌握描寫翠鳥外形的寫作順序。
3.字體工整
文字有三美:形美、音美 、意美。板書體現的正是漢字的形態美。優秀的課堂離不開直觀、形象的優秀板書。因為我們的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因為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我們示范不到位的話,學生也可能學不到位。特別是小學生,他們正處于識字、認字的階段,我們的板書更應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 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首先,板書的字體要求使用規范字,一筆一畫的書寫工整;其次,文字大小適宜,一般書寫課題字體稍大,以突出主題。其他文字可以以后排學生能看清為宜。老師精心寫好每一課的板書,就是給孩子一次書寫示范,就是給孩子一次美的享受。
4.圖文結合
圖畫具有直觀性,在板書中適當運用圖畫,可以幫助學生見圖知義的。尤其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圖文結合板書,可以讓學生借助圖畫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詞語表達的情意,圖畫的動感,美感能渲染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所以在板書中,除了運用文字外,我們可以加入簡筆畫,讓板書更豐富、更生動,讓課堂更靈動、更具生氣活力。
二、板書要呈現教學思路
既然板書是課堂教學的樹干。那么,板書的內容應該呈現該課的教學思路。只要準確定下了“樹干”,然后根據樹干生長延伸,課堂就能生成枝繁葉茂的大樹。如,在教學課文《最大的書》,學習“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 書嗎?”這個句子改成陳述句“ 你看,這巖石一層一層的,就像一冊厚厚的書。”這時候,筆者問學生:“這書其實是什么?”學生通過讀書,結合看圖,就知道這書其實就是“巖石”。所以,筆者就板書“巖石”。
當講到“我認真地問:這上面有字嗎?”“這上面有圖畫嗎?”筆者就板書“字”“畫”。當講到“有。你來看,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這些閃光的、透明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筆者就板書“雨痕”“波痕”“礦物”。當講述到“你看,這兒有樹葉,有貝殼,那兒還有一條小魚哩!”可以板書:“樹葉”“貝殼”“小魚”。
就這樣,師生一起讀讀課文,賞賞段,寫板書,就可以把課文內容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不經意間一篇課文就可以輕松學完了。
三、板書要反映教學整體性
板書要呈現教學思路,但它并不是單純地講到哪里,寫到哪里,它是具有設計性的、規劃好的一個整體,甚至能形成一個首尾相接的一個圓。有開啟,有總結。板書詞語逐步出現,體現教學思路,然后可以串聯起來,可以對課堂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文章印象。如,在講《最大的書》在理解“有。你來看,這是雨點留下的腳印,叫雨痕;這是波浪的足跡,叫波痕;還有這些閃光的、透明的,是礦物。它們都是字呀!”
筆者引導學生說話:雨痕、波痕、礦物都是巖石上的字。
再倒過來說:巖石上的字指的是、和。
當上面進行了反復朗讀,體會后,還可以利用板書進行總結
“這能說明什么呢?”
“讀了這本巖石書有什么用呢?”
“用處可大哩!它能告訴我們,哪里埋著煤炭,哪里藏著鐵礦……把這本‘書’讀懂,就能為祖國找到更多的寶藏!”“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興地說,“等我長大了,也要讀懂這本最大的‘書’!”我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畫簡筆畫“書”,讓“書”和巖石進行對應,讓“書”呈現巖石上的“字”和“畫”,這樣, 板書的畫面是一個整體,讓學生明白文章中的巖石就是一本書,巖石上的化石就是書里面的文字,能讓人知道遠古的事情。如圖。
19 最大的“書”
巖石
四、板書可以師生共同完成
既然課堂是師生共同的活動,那么,可以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我們鼓勵學生和老師合作板書,是對學生的信任,是讓學生學以致用。
如,在學習講授《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時候,筆者根據課文的內容,當讀了第一段的時候,問學生:“這小村莊給你們留下怎樣的印象?先不用回答,請把你的感覺寫在黑板上。”學生在黑板上自信地寫上“美麗”一個詞語,筆者問大家認同嗎?大家都說很好,這個同學獲得很大的鼓舞。別的同學也躍躍欲試,然后筆者接著追問:“ 你覺得小村莊美在哪里呢?這回請根據課文的描寫,結合你的想象,把小村莊的景物畫下來。”同學們在黑板上畫上可愛的小房子、綠色的小樹,還有長長的小溪。接著,筆者讓學生加上語言說明,請同學選用文段中的詞語板書在相應的景物的旁邊。于是,大家紛紛深入到文段去研究,選取最具概括性的詞語。學生在小樹旁邊寫上了“郁郁蔥蔥”,溪流上注明了“清澈見底”,天空上寫上了“湛藍深遠”“清新天潤”。學生在朗讀文段過程感受到文字的音美,在畫圖、板書過程中感受到文字書寫美。這樣理解課文,強烈地感受小村莊的美麗,然后緊接著下文“斧頭的出現,斧頭砍伐了樹木,小溪干涸,房子沒有了,空氣不再清新甜潤了,小村莊也消失了。”筆者請同學逐一把美麗的景致一一擦去,讓學生真實感受破壞美,失去美而心痛。這樣更加能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在課堂上,老師沒有強烈去說理,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而是讓學生走進文段,找準詞語,在板書過程中感受環境美的舒暢、破壞美的心疼、失去美的失落。這樣一節課,通過閱讀文章,板書核心內容,讓學生積累語言的同時受到到思想教育。
板書是課堂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展開課堂教學的核心板塊,是推進教學環節有效手段,是師生互動的最佳合作途徑。精妙的板書設計,是優質課堂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