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棱
【摘要】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對教學充分重視,利用運用網絡視頻培養小學生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能力,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實現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網絡視頻;信息技術;自主學習
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在學校和家庭上被廣泛運用,網絡視頻通過強有力的視聽效果,通過網絡視頻來培養小學生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從聽、說、讀、寫四方面的綜合訓練得到加強。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指導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的學習的方向,提升在學習上的自主性,間接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文化課程差異性較大,它傾向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理論知識授課時長較少,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在信息技術授課過程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求知欲望,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激發熱情去動手操作信息技術,讓自己去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知識,提升學習成績和學習技能。所以,信息技術的授課老師在教學中要創新新型教學模式,改變以往的灌輸式的教學,將課堂形式多樣化,靈活運用教學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情境教學法是被實踐證明了可以讓學生踏實學習的學習模式,學生設身處地的學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當前教學內容是要提升學生各方面學習的能力,其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是目前學校的教學重點。教師需要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學手段,不間斷的去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向,讓教學的主體地位變成學生,反復強調學生在教學中扮演的主人公的角色,加強自己主動學習的意識。另外,老師也應該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學習教學內容。其一,老師應當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去學習和思考,簡化自己的教學內容以增加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其二,大膽讓學生自己思考,而不是依據舊的傳統模式去灌輸理論知識,限制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
三、教學形式多樣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1.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本節課程學習的切入點,它是教學的開始。常見的課堂導入有情景導入、談話導入、單刀直入等等,良好的開端可以帶動整堂課程的教學節奏和提升教學效果。視頻具有視聽效果,它是進行信息技術學習的方式之一,它不僅刺激了學生的感官,還讓學生的感覺到學習的興趣性、促進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而且這種視頻播放可以讓學習自主性更強,學生可以隨意暫停或者倒退視頻播放點,解除在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這種教學手段可以彌補教師授課不可逆性的講解,這種將教學與視頻相結合的模式可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2.提供圖片,助力審美
信息技術是一門視覺效果的技術操作性學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老師提供動態圖片有利小學生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這對教學效果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將信息技術融進學習中可以創新老師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接收到理論知識。
3.提出問題
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可以轉變自己的傳統教學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話,那么就可以改變原有直接傳輸給學生知識的方式轉化為讓自己通過思考問題的方式來獲取知識,要達到這種效果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布置學習任務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數量上要精準,不求多,但不要太少,讓學生課下懂得思考,然后通過課堂利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問題的解決。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達到教學效果。例如,在教授LOGO這節知識點時,我先給出了幾個符號和語言讓學生自己先去學會思考,讓學生利用這幾個命令去畫圖,讓學生學會思考。例如,學習《會跳躍的小海龜》這門課程時,筆者讓學生自己學會使用橡皮擦,再根據已知的知識去畫圖。
4.小組合作的方式
合作分組教學時,老師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合理劃分小組,讓信息技術操作較強的學生帶動中等成績的學生,中等成績的帶動比較差的學生,互幫互助,共同學習,這樣就能夠優勢互補。因此,老師在分組時,將不同的學習背景、學習能力、學習興趣考慮在內,幫助小組優化,實現1+1>2的效果,而不是簡單組合,信息技術作為操作類的實踐課程,更需要學生自主地進行合作探究。例如:學習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這個知識點時,我讓學生分組去思考這兩個的區別,讓學生去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的結果在大家面前進行回答。
四、結語
綜上所述,合理運用網絡視頻來進行信息技術學習,教師不僅僅需要積累日常素材,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監管,不能觀看不良網絡視頻,抵御不良學習之風氣。
參考文獻:
[1]劉建娟:基于網絡的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1(79).
[2]梁曉瑾:淺談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英語教學[J],新疆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