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濱
摘 要:數學科目的學習需要較強的思維能力,數學題目對于學生而言具有抽象、獨特等特點,以上這些問題也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往往提不起興趣。目前我國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中大多仍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對于學生而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并不利于學生們接受。筆者根據自身經驗對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展開討論,并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趣味教學
引言:
現階段我國展開全面發展,對于教育行業十分重視,小學教育對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較大的影響。數學這一科目有較強的邏輯性,同時能夠提升學生們的思維轉換能力,但往往由于傳統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使得學生們對數學這一科目提不起興趣。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會出現走神、沉悶等現象,難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轉換教學方式,利用豐富的趣味教學展開課堂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們對數學的積極性。
一、利用有趣的故事對學生們展開教學
低年級的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時刻讓學生們對教師教學有一定的新鮮感。例如,在《認識鐘表》課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程內容以動畫的形式放出:小明與小紅約好在8點一起出去游玩,但是由于小紅沒有明確是早上8點還是晚上8點,導致兩人發生不愉快。在這個短暫的動畫中,以時間為主體展現出來,學生通過動畫可以對鐘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利用闖關游戲對學生們展開教學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趣味游戲不但有利于學生們接受,還能提升學生們的思維能力以及反應能力。小學期間是學生們的黃金時期,他們在各方面都屬于成長階段,對于新鮮的事物接受能力比較強,而且很容易形成深刻印象。教師應當抓住這一重點,展開趣味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圖形認識》一課中,許多低年級的學生可能會對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產生混淆,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為他們創辦一個趣味闖關游戲。教師在講課前可以制作三種圖形的模型,然后借助多媒體對學生們展開游戲,屏幕會顯示出三種圖形的文字,再讓同學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對應的模型,根據闖關的次數加大圖形,進而減少學生們的考慮時間。這樣有利于學生們快速地轉換思維,并加強學生們的反應能力。或者把班級的成員按三個一組進行劃分,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通過小組競爭,把競爭勝利的同學劃分在一起進行淘汰賽,最終得出第一名,教師再給予第一名學生獎勵。通過這種闖關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積極性,還能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們“玩中有學,學中有玩”。
三、利用益智游戲展開教學
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運用以往的教學模式往往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在我國的益智游戲中,大多都是跟數學有直接關系。像華容道利用的是數學圖形展開的益智游戲,二十點利用的是數學運算方法展開益智游戲,魔方不僅利用圖形的立體結構,還運用到數學的云方式,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的益智游戲。它們利用數學的原理或構造形成一種益智游戲,能夠滿足小學生愛好,同時還能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與動手能力。
還是《圖形的認識》這一課題中,教師可以利用華容道這一益智游戲展開教學。華容道這一益智游戲起源于《三國演義》中曹操戰敗逃亡的故事,在游戲的設計上,我們可以將曹操設置成一個小方塊,并放在托盤的最上端;將關羽和張飛設計成兩個圓,放在正方形的下端;再將趙云設置為平行四邊形,放在右下端;同時再設置若干個小將,并讓他們形成不同的小模塊。游戲的目的是,通過擺放圖形,將小方塊(曹操)運輸到最下端即為游戲勝利。在游戲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光能夠對圖形有一個認識,對圖形結構有所了解,還能了解到相關歷史知識,有利于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四、加強游戲拓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在“學與玩”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對學生展開拓展。根據游戲的性質來進行拓展,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們學習相關內容,還能幫助學生開闊知識領域,對于新的事物有一定的認知能力。游戲擴展內容不能脫離課程的知識點,在這種條件下對學生展開擴展教學將知識進一步深化,讓同學們通過學習將自身知識進一步擴充,提升自身的知識領域。在游戲的設計方面可以競爭、協作兩個方面來進行設計,能夠提升學生相關知識,還能提升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在競爭的比賽中學生們不斷發揮自身的潛能,有利于發掘學生們內在的潛力,對學生們的未來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將趣味游戲添加到課堂中有利于幫助學生們提升學習能力。數學這一科目有較強的邏輯性,而且內容相對復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趣味游戲對學生展開教學,能夠將復雜的內容進行轉換,有利于學生們接受的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周利平,魏仕貴,鄧麗萍,楊怡,朱丹.創客教育活動設計與應用——以成都市泡桐樹小學“玩轉數學”創客課程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05):197-202.
[2]徐忠琴.學玩結合,課堂更精彩——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J].內蒙古教育,2018(1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