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良
積極探索拓展性課程的開發,體現地域特點,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我校地處蕭山沙地,激勵著一代代人成長的圍墾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了傳承這一精神,學校設立了“風情南沙”課程。通過將六大沙地文化板塊和五大教育基地融入我校的課程內容,讓我們的學生從小就形成熱愛家鄉的情懷。我校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出身于農民家庭,一方面學校想方設法開設相應的課程,提高他們的藝術品位。另一方面,開設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養育我們的土地,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和建設家鄉的豪情。
本著“讓沙地孩子在自信中快樂成長”的理念,借助“基礎課程校本化實施、拓展性課程個性化推進”的實踐路徑,我校圍繞培養“書香人、文明人、自信人、快樂人”的課程建設總目標,通過結合“鄉土人文”和原來的學生社團、“一班一特色”為依托的特長培訓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風情南沙課程體系。
風情南沙課程包括六大沙地文化板塊——圍墾建設舊時光、圍墾勞作情形、圍墾生活勞動工具、圍墾民居變遷、圍墾新老廚房更替、圍墾家庭生活用具;五大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曹素明烈士紀念館等)、社會實踐基地(精養農場)、科普教育基地(益農鎮蔬菜種植基地、學校科普種植園等)、社區服務基地(敬老院、農貿市場等)、勵志教育基地(榮盛集團)。
風情南沙課程建立在原有的辦學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對原有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等加以整合,用課程的理念加以引領,同時兼顧基礎和特色兩個方面。
風情南沙課程分級設計
—— ?鼓勵創新 ——
一是學校設計,教師落實,師生獲益。對于四類拓展性課程的開設,學校采取兩級分設,如風情南沙綜合實踐課程,學校在架構課程目標、內容和舉措的基礎上再分級架構三級課程:小舞臺課程、小衛士課程、小制作課程、小種養課程等相應實施系列。學校設計的平臺為教師開設課程提供了廣闊的路徑,教師可以圍繞學校設計的子課程,規劃自己適合的課程,建構出屬于自己的課程。結合制訂課程計劃——公布實施方案——展開多方論證三個步驟循序遞進,逐級延伸。全部四類拓展性課程中,我們分設的三級課程有德育實踐類課程11門,體藝科技特長課程10門,社團類活動課程9門,知識拓展類課程9門,其他特色課程24門。
二是師生家長,分項創新,學校整合。學校尊重教師的自主、自由、自能的工作方式,鼓勵課程創新。教師、有特長的家長和學生在學校架設的二級課程框架下,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申報課程。學校定下每月的主題,各年級、各班可以圍繞主題,創造性地開發屬于自己、班級、年級的三級子課程。然后,學校根據老師們申報的子課程進行整合,形成新的課程序列。
風情南沙課程多種形式
—— ?多方推進 ——
一是普適性課程與精品課程相輔相成。普適性課程主要指全校學生都要參與的必選課程。精品課程主要指風情南沙綜合實踐課程、風情南沙體藝特長課程、風情南沙科技實踐課程。這三類課程有一定的傳承性和創新性,多由我校原先的精品社團轉變而來。精品課程在課程設置和評價上更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從而更能激發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興趣。
二是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齊頭并進。第一,夯實基礎性課程,開展校本化實施。自2014年開始,我們借助多功能先學單和學校自行開發的先學平臺,把學習權還給學生。我們的多功能先學單上有不同的二維碼,借助“二維碼”這一形式,幫助學生怎么去思考先學的內容。第二,打造“綜合實踐課程”,拓寬學生發展時空。第三,立足“體藝特長課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第四,開設“科技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我校結合學校各班的不同特色,推出“一班一品”課程。
三是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相得益彰。第一,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我校借助外出志愿服務、學農、參觀、走訪、調查等活動,把教學地點安排在校外,讓學生的視野更開闊,見識更豐富。第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任課教師既有自上而下的學校聘任,也有自下而上的自主申報。學校盡可能地調動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課程服務,我們的教師中還有家長志愿者、學有專長的學生、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兼職講師團。
四是常規課型與特殊課型按需而定。根據每個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我們將課按照時間的長短分為大課、中課、小課(微課)、月課等。大課的時間為一小時。主要安排每周一、二下午第二節課后三至六年級開展的走班課程。中課的時間為35分鐘。主要指午間半小時,放學前半小時及班隊課。學校利用這個時間開展各項課程和社團活動。小課(微課)的時間為5-10分鐘。月課是指每個月推出一個主打課程,主課程的推進途徑為主題課程解讀、五分鐘微課、家務作業、主題實踐活動等。
風情南沙課程激勵教師教學
—— ?學生學習 ——
通過對教師開發的課程方案的評價,激發教師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開展課程研發和教學。學校要求教師編制的課程方案內容包括:校本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教材、教案、課堂教學、展示評價等。學校的課程監測小組設計了相應的課程方案評價表——從課程開發的意義、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方面對教師開發的課程進行量化。
通過對教師課程教學的評價,保證了教學的效果。對于具體每一節課的實施,學校的課程監測小組設計了課程教學效果評價表——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
通過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在自己喜愛的領域內一展所長,保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相應素養的提升。為體現拓展性課程的活動性和過程性的特點,我們采用過程性評價和期末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評價。我們采用星級評價制度,按照學生課程學習情況,分別對應一星到五星,并將課程學習評價指標納入學校示范生、優秀生評比之中。
風情南沙課程讓學生能夠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藝術涵養,能夠結合益農沙地的地域優勢,走進工廠、社區、文化場所、田間地頭,讓學生嘗試學習各種技能,從而體現陶行知先生“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師大附屬益農小學)
責任編輯: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