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華 石偉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智能穿戴的興起,傳統廣播電視單項傳輸將被智能的雙向互動傳輸逐漸取代,通過建設全媒體的智慧平臺,智能端可以適應各種屏幕傳播,實時進行雙向互動,實現各種新的功能,真正為廣“電媒體融合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媒體;智能終端
一、科技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隨著智能電視和智能終端的普及,更多互動和智能的傳播模式進人視頻領域,開發和產生新的技術新的用法和玩法,用智能設備與媒體互動將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前端呈現推動全平臺產品融合:隨著電視智能化,新媒體客戶端將不僅僅限于移動端,而是智能電視、智能顯示設備“三屏融合”的產品應用端。實現讓用戶通過各種屏幕和終端都收聽收看和回看廣播電視節目、進行音視頻和影視劇點播、直播互動、數據分析,開展政務和便民服務等功能的“智慧城市”綜合應用端。二、媒體融合過程中的著力點和關鍵點思考
(一)挖掘大數據潛力,指導節目生產和運營
收視數據更加精準,人群劃分更加細致,大數據會產生更大的價值,實時的收看數據,收視習慣,用戶點播收看的頻次等將一目了然。進而改進我們的節目生產,運營更有針對性,從而更好地吸引受眾,達到更廣泛的傳播目的等。
(二)媒體融合升級采編體系,提升傳播效率
除了記者采寫的新聞外,觀眾和用戶都可以采寫拍攝,上傳內容進入融媒體中心平臺,編輯集中對內容進行審核,分類、篩選、改寫和采用分發到各個欄目和平臺中播出,形成VGC(記者采寫)+GGC(政府發布)+UGC(用戶內容)的信息融合與分發。
(三)內容融合是起點,建成更廣泛的媒體傳播渠道和擴大陣地是目的
建設智能傳播平臺和豐富的媒體產品線,將掌控更多渠道的力量,不斷擴大我們的傳播領域和擴大宣傳陣地。
此外,更多寓教于樂的產品應用開發,讓智慧終端更好用,互動更直接;通過政府和企業開放平臺接人,實現終端政務服務和便民服務。
三、地方廣電媒體搭建智慧平臺的
優勢和難點
(一)優勢
1.收視人群的地緣優勢。一是具有本土親和力。市面上的智能播出軟件,實現了全國各大播出頻道的轉播或者自制節目播出,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互動,地方廣電“智能終端”可以讓本地的用戶隨時參與到節目進程中,實時互動,促進本地內容生產、推動內容產品形態和營銷方式的創新。
2.本土化的大數據平臺優勢。本地媒體可以開發和接人更多的本土政務和商務數據,增加本土用戶粘性,進而實現精準有效傳播。
(二)難點
1.對本土有線電視傳播體系形成沖擊。但是如果不建智能端,互聯網智能影視平臺的各類應用已紛紛進人搶占本土受眾,而且電視廠家未來只生產智能電視已經成為必然。
2.做好這個平臺,讓用戶每天用起來,將會不斷改變現有的采編播格局,采編播將變革到播編采,難在觀念。
3.體制機制壁壘,搭建智能電視平臺實現三端合一,需要相當財力,需要政府或資本市場的支持,如何構建資本和股權模式是一個難點。
四、對廣電媒體融合的一點思考
(一)建設自己的技術和數據分析團隊,打造數據智能新平臺
首先,通過數據分析改進內容生產和指導經營傳播,推進全媒體融合發展需要自己的技術力量。同時,技術掌握在自身,技術可實現平臺的可管可控。
其次,可以不斷緊跟媒體的新技術發展,不斷優化升級,為今后發展夯實基礎。
(二)全媒體傳播格局下,圍繞用戶需求做好社群傳播
互聯網提升了傳播效率,使得傳播鏈接將更緊密和便捷,人們結合自身內容需求形成“人以群分”的社群化傳播,針對不同類型用戶和社群進行相應的內容細分平臺和內容生產將成為主流。
(三)平臺化需要更加扁平的體制和機制的促進發展
智能平臺建設不僅僅是一個智能終端和內容集中編播,更多的是改變體制、架構和流程,需要搭建適應智能終端平臺發展的項目制來保障。
當下,我們已經處在萬物互聯的新傳播格局,面對新的形勢,建設集手機、電視大屏于一體的“三屏融合”智能融媒體傳播平臺,已成為擁抱5G時代的必然選擇。
(作者單位:荊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