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摘要:通過對現階段國內政務新媒體的主要構成情況、政務新媒體與平臺的關系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政務新媒體的發展迭代應遵循群眾在哪里,政務新媒體賬號就開到哪里的原則,并匹配可持續發展的運營理念和方法,才能走得更遠。
關鍵詞:政務新媒體;公信力;品牌
2018年12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自2013年確立政務新媒體以來首次發布全面系統規范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政務新媒體的法定地位,第一次強調要借助政務新媒體提升“政府網上履職能力”。《意見》對政務新媒體進行了權威定義,即:各級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臺,上開設的政務賬號或應用,以及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等。同時,《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政務新媒體的發展目標:到2022年,建成以中國政府網政務新媒體為龍頭,整體協同、響應迅速的政務新媒體矩陣體系,全面提升政務新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打造一批優質精品賬號,建設更加權威的信息發布和解讀回應平臺、更加便捷的政民互動和辦事服務平臺,形成全國政務新媒體規范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新格局。新政的出臺,讓政務新媒體迎來了發展的“新元年”。
一、現階段我國政務新媒體的主要構成及特點
我國政務新媒體最早出現于微博平臺,并在微博平臺上得以迅速發展,此后微信、抖音等平臺相繼成為政務新媒體發展的主要陣地。目前,我國政務新媒體的主要構成是各級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臺開設的政務賬號或應用,以及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
(一)政務微博:信息公開的加速器
微博廣播式社交媒體的特質決定了政務微博在信息公開工作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從近年來政府部門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的應對情況來看,政務微博發聲對網絡輿論熱點的走勢有著明顯的引導和控制作用,其及時性強和裂變式傳播的優勢使得政務微博在信息發布、輿情應對、輿論引導的效果上遠遠超過了政府網站和其他政務新媒體。
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的案件,面對公眾質疑,相關部門官微及時主動發聲,公開案件調查進展、庭審過程等權威內容,回應網友關切,讓案件回歸到法制本身,引導網絡輿論回歸理性,充分展現了政務微博迅速響應,敢于承擔,呈現公平、透明的執政能力。政務微博在面對突發事件和網絡輿情時所體現出的及時、高效、廣泛的傳播引導特性,是其他政務新媒體相對欠缺的。正因如此,網絡上一些經典的輿論引導和突發事件應對案例,幾乎都是由政務微博主導的。
政務微博在澄清網絡謠言、回應社會關切、及時公開信息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務微博不再只是提供消息來源的簡單角色,而是直接參與網絡生態共建與治理的重要力量,政務微博參與治理網絡謠言的深度和廣度都步人了一個新階段。
(二)政務微信:依托平臺用戶基礎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微信是一種強關系的社交軟件,在信息傳遞方面不如微博來得那樣公開廣泛,但微信平臺有著超10億的用戶數,這就為政務微信全面鋪開在線辦事服務提供了有效的用戶基礎。同時微信小程序和開放平臺的存在,實現了各類應用在微信平臺上可“即插即用”。
《人民日報》2019年1月7日15版發表的《政務新媒體如何真便民定位要清晰服務須實用》一文對廣東省通過政務微信的“粵省事”小程序開展指尖辦事服務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據該文報道,在廣東,通過微信端入口一鍵實名登陸小程序“粵省事”,就可以辦理509項民生事項。自開設政務微信小程序“粵省事”以來,實現了436項民生服務事項“一次不用跑”、70項“最多跑一次”,累計查詢和辦理業務量超5000萬件。
像廣東省這樣通過政務微信全面推行在線辦事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舉措如今在全國很多省市也已陸續開展起來。政務微信的出現,將行政審批事項和城市服務功能有效地整合到政務新媒體賬號中,在政務新媒體的發展進程中率先實現了指尖問政到指尖辦事的飛躍。
(三)政務APP:信息公開和政務服務的大數據中心
政務APP是政務新媒體中的重型裝備,功能強大,聚合性強,但推廣成本和運維成本相較政務微博微信太高。國務院各部委、省級地方政府掌握著大量的數據資源,承擔著較多行政審批事項,具備開發建設政務APP的條件。政務APP是主辦單位自行開發建設的,相對于政務微博微信而言政務屬性更強,所有的數據包括用戶中心都可能來自于統一的政府信息中心而非第三方平臺。可以說政務APP是移動端的政府門戶網站總人口、政務服務總平臺、政務數據總樞紐。
以國務院APP為例,其開設有要聞、政策、部門、地方、服務、督查等欄目,第一時間權威發布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和重要政策文件、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會議等政務信息,并面向社會提供與政府業務相關的服務,搭建政府與公眾互動交流新渠道。在政務服務方面,數據查詢、政策搜索等已成為其王牌功能。點開國務院APP里的“服務”菜單,從“五證合一”指導到“工資補貼加班費”查詢,從社??ㄊ褂玫健爱厴I季就業考研”參考,應用服務基本做到應有盡有,貼地氣、便民生。
此外,通過“政策翻譯和轉換”功能,公眾可在第一時間抓取原汁原味的政府聲音,無需再擔心政策會在層層下行中梗阻、損耗乃至變異。
大量政務新媒體的出現,在打擊網絡謠言亂象,引導網上輿論,凈化網絡空間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指尖問政辦事,加快了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實踐和參考。
二、政務新媒體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現階段,我們的政務新媒體在社會治理等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務新媒體建設工作整體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政務新媒體如何保持健康有序發展,是各級行政機關需要關注的課題。
(一)政務新媒體與載體的關系政務新媒體可以是開設在第三方平臺上的政務賬號或應用,也可以是行政機關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政務新媒體的存在形式是多樣的,而政務新媒體以何種形式存在,只決定于受眾的需求。開設在第三方平臺上的政務新媒體,與平臺是共生關系,而平臺的本質是產品,任何產品都要遵循“導人期、成長期、成熟期、飽和期、衰退期”的產品生命周期規律。一旦平臺衰退,開設在平臺上的政務賬號也必然失去活力。對于自行開發建設的政務APP來說,雖然不受第三方平臺的影響,但其自身也具有產品屬性,需要運營推廣,才能吸引用戶。而建立與主流第三方平臺的聯系,將辦事服務功能延展到第三方平臺上,對政務APP來說是增強自身活力,完善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
無論是開設在第三方平臺的政務新媒體,還是自建的政務APP,其發展都會隨著主流第三方平臺的更迭而產生變化。
(二)“品牌化戰略”可推動政務新媒體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對政務新媒體賬號的設置進行了明確規范:政務新媒體名稱應簡潔規范,與主辦單位工作職責相關聯,并在公開認證信息中標明主辦單位名稱,主辦單位在不同平臺上開設的政務新媒體名稱原則上應保持一致。從該內容中可以看到,政務新媒體賬號名稱有保持一致性的要求,即同一個主辦單位,在不同平臺上開設的政務新媒體賬號,或是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名稱上都應保持一致。政務新媒體名稱的一致性,能保障政務新媒體在不同平臺上擁有高辨識度,也是自我宣傳推廣的一個有效手段。
政務新媒體名稱保持一致性,有利于政務新媒體在互聯網上樹立統一、權威的形象,也是政務新媒體|隨著平臺迭代更新能夠不斷延展并始終保持公信力、影響力的必要條件。在不同平臺、不同領域以一致的名稱出現在公眾視野并履行職責提供服務,本身就是一個品牌建設的過程。
當政務新媒體有了品牌效應,才能實現在互聯網上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
三、結語
政務新媒體的建設和發展遠遠不止是一個賬號的維護,而是政府公信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互聯網是不斷發展的,網絡社交平臺是不斷更迭的,人民群眾的訴求是不斷變化的,政務新媒體的建設和發展也必然是持續的。無論平臺如何更新迭代,政務新媒體都會延續下去,將以同樣的身份、更完善的功能出現在新的平臺上。政務新媒體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才能真正走進群眾中,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作者單位: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