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俊慧
摘要:第二課堂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學生開闊視野、學以致用、培養能力、提升素養的重要平臺。大學生若想在校內實現學以致用,提升專業水平、鍛煉意志品質、強化團隊精神、拓展專業視野,需要有組織性、有影響力的品牌專業文化活動作為載體和支撐。
關鍵詞:品牌;專業文化活動;校園文化;作用
專業學習,也即我們通常講的第一課堂的學習,是大學生汲取知識與成長成才的重要手段,是他們在大學生活中最充實與最重要的部分。而僅僅有第一課堂是不完整的,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來說,起到了必要的完善和補充作用?!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相對于第一課堂的專業理論知識學習與邏輯思維的訓練,第二課堂則是第一課堂的延伸與拓展,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鍛煉機會。兩個課堂相互結合、相輔相成、良性互動,既鞏固和深化了第一課堂的教學成效,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動力。因此,高校要針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以第二課堂深化第一課堂的改革與實踐。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國際化為特色,堅持培養“雙高兩強”(思想素質高、專業水平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實踐創新能力強)的國際化人才。本著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廣外各學院根據本學院專業特色,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專業文化活動,形式新穎多樣,內容精彩紛呈,組織嚴謹流暢,具有濃郁的國際化特色,產生了廣泛的校園影響和社會影響。廣外東語學院現開設有日語、印尼語、泰語、越南語、朝鮮語、阿拉伯語、印地語、老撾語、緬甸語、柬埔寨語、馬來語、烏爾都語 12 個亞洲語言專業,致力于培養在外事、經貿、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門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工作的德
才兼備的高級外語人才。亞洲文化節是東語學院的專業文化品牌活動,旨在通過亞洲各國風情演示、“一帶一路”文化展、多語種戲劇大演、專業技能競賽、文藝匯演等多種形式展現亞洲文化,凸顯東語專業特色,激發學生對亞洲各國語言與文化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能,加強文化交流與融合,是學院學生積極踐行“明德尚行、學貫中西”校訓的重要途徑。
一、緊扣“雙高兩強”育人目標,將專業教學與實踐教育融為一體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致力于培養“雙高兩強”的人才,即思想素質高、專業水平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實踐創新能力強。東語學院正是實踐這一育人理念的過程中創建了各類學術文化活動,并將各類活動整合為亞洲文化節,確定舉辦主題,全方位的展現亞洲文化和學生所學,學以致用,又用實踐鍛煉反哺課堂教學。實踐證明,亞洲文化節對于“雙高兩強”人才的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在專業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大學生直接運用專業知識參加競賽和活動,并要學習對象國的語言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歷史地理、民俗文化等,并在專業教師和外教的指導下,展現異域特色文化。不僅直接將專業知識活學活用,而且將語言與文化結合,通過團隊合作展現專業水平,通過語言展現東方文化。這對于學校的人才培養是很好的實踐。
二、踐行學以致用、文化育人的理念
亞洲文化節各活動對專業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多語種戲劇大賽和各專業演講比賽,需要用非常地道、得體甚至傳神的語言表達。這要求學生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并學以致用,同時還要學習對象國的各類文化。學生必須向外教、專業教師、留學生請教,得到專業指導和建議,并通過各類學習資料充實自己,夯實專業基礎,擴展視野。其實就是把第一課堂教學搬到了教師辦公室、學生宿舍、校道、學習網絡等場境,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與學習能力,這樣的學習形式深受學生歡迎,因為寓學習于新穎多樣的形式中,喜聞樂見,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自然的就受到了各國文化的熏陶,潤物細無聲。亞洲文化節對學生的團隊精神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大家要在活動構思、創新、編排、組織上有非常嚴謹、敏捷的配合,而且需要隨時溝通想法和處理應急情況。經過文化節的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意識有較明顯的提高,這與學校及學院的人才培養理念一脈相承。
三、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思想并為之服務
語言是服務“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基礎和我校的優勢,廣外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廣外小語種服務國家大戰略”的設想。東語學院的各專業對象國恰好處于一帶一路沿線??梢姡瑬|語學院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置于國家發展大戰略和廣東發展需求的背景下,我們的人才培養不僅僅是專業培養,更是責任意識、戰略思想、專業文化素質的綜合培養,畢業生能直接參與“一帶一路”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并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做好橋梁樞紐。
亞洲文化節旨在突破僅限語言溝通工具的局限,讓學生運用專業所學直接參與互動交流,并通過藝術的形式表達,通過相應的交流情境感受和學習對象國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外語詮釋。亞洲文化節很好的將十幾個語種有效融合在一起,將小語種融入多文化,進而培養學生的多文化學習思維和視野,提升專業學習的社會性。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亞洲文化節逐步找到了“校園一帶一路”文化的定位與發展思路,可以形象的說,將真實的一帶一路文化景觀濃縮一萬倍,放入廣外校園里,成為高校的一帶一路之景。所以,亞洲文化節已遠遠超出學生活動的范疇,不僅參與者包括全院師生,還包括各國外交官、留學生、社會機構、企業以及校友等,更重要的是,亞洲文化節將學院的教學改革、科研探索、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結合在了一起,鍛造成為學院十三五規劃的整體發展舞臺。專業教師可從各類文化、文娛、演講競賽和活動中迅速切入學生的學習要害和需求,結合學校和國家發展戰略,直接在教學、培養理念上不斷改進,使得專業教學與育人緊密結合,并牢牢扣住學校人才培養和國家發展的需求。從學生層面而言,亞洲文化節已成為各級在校生的公共必修文化課,它以及超越于單純的活動與競賽,成為學生入學手冊和畢業手冊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眾所周知,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潛移默化的,文化在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方向性和決定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近年來,為了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雙多邊發展戰略,廣外東語學院突出優勢,強化創新,提高質量,提升層次,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小語種服務國家大戰略”,大力培養符合國家戰略發展要求的小語種專業人才。亞洲文化節對在促進校風、學風建設,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和育人氛圍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亞洲文化節的成功也給我們如何加強品牌專業文化活動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帶來了經驗與啟示。
一、立足專業特色,不斷提升品牌活動價值
學生活動不能局限于生搬硬套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學院自身的專業特色、學生特長以及周邊資源等優勢,求精品,做品牌。品牌活動的競爭力及發揚和傳承下去的核心在于其內在的價值,要不斷提升品牌活動的價值,才能獲得學生群體的廣泛認同和參與。也就是說,只有把品牌活動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使他們在參與中體會到品牌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建立起對品牌活動的歸屬感。亞洲文化節的系列活動就很好地契合了這一點,從學生專業出發,注重集專業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體,在活動過程中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學以致用。
二、拓展宣傳途徑,不斷強化品牌活動魅力
廣泛運用網絡等多種載體,通過海報、校園網、活動推介、QQ群、微博、微信等方式廣泛宣傳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意義,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及時做好信息的更新和反饋,為品牌活動的建立努力營造良好的宣傳環境。要得到廣大同學的承認、長期和穩定地吸引學生參加、提高品牌活動的質量,就要不斷進行宣傳總結,加強品牌活動的宣傳和包裝。
三、樹立精品意識,不斷引領品牌活動發展
品牌建設是一種戰略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可持續性,品牌活動建立的初期雖有新意但隨著活動模式規范化的同時也使活動模式走向了僵化。品牌活動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總結、提煉、完善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有所變革,尋求新的增長點,比如說日語演講比賽、亞洲風情街的舉辦模式。另一方面,品牌活動還應注意與其他工作的有機結合,通過一個活動可以輻射到其他工作,比如說就業工作,以點帶面,不斷帶動其他工作,孕育出新的內容和舉措。這樣品牌活動才能與時俱進,保持可持續發展。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因此學生活動的品牌建設也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院專業特色,強化品牌活動的定位和建設。只有朝著這個方向邁進,找準自身的定位,打造自身的品牌,創造更多更好的活動精品。
四、打造實踐課堂,不斷拓展專業教學手段
外語的學習不僅僅靠第一課堂,第一課堂重在基礎的認知和理解,消化吸收和運用主要在第二課堂。亞洲文化節是外語專業第一課堂的延伸和重要補充,尤其對于小語種專業的學生而言,專業運用和演練必不可少。通過各類賽事和文化活動,學生自主尋求學習資源,自主進行知識和學習思維的更新,以團隊的方式合作并進。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方法、精神和思維的鍛煉提升大有裨益,不僅專業造人才,也能精神朔人才。同時,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參與活動和競賽的過程中,能比較直接的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薄弱環節,從而在教學中做相應調整,學院也能在制定教學計劃是進行有針對性的安排,對于促進專業教學發揮了積極影響。
五、創新培養方案,完善構筑文化育人體系
亞洲文化節不僅僅是學生活動,而是學院教學改革的一部分,可以說是課外文化必修課。與學校及學院的人才培養理念一脈相承,與學風建設緊密相連,是教學改革的助推器,學院“和諧,友愛,團結,創新”文化的有效載體,師生教學相張的舞臺,學校社會價值和國際化特色展現的窗口。我們發現,只要將文化節與整個教學和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就能得到專業教師和學生的熱情參與和支持,能吸引眾多留學生,充分發揮文化交流的功能,能得到各國使館的關注以及知名企業的贊助,社會影響顯著,甚至能直接為相關企業輸送畢業生,從而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環境養成并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侯旻翡,譚釗.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培育探究——以廣東省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優秀品牌為例[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3,(3):57-61
[2]李毅,蘭勇.農業院校農科專業文化活動建設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37-139
[3]楊良奇.論品牌塑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實施途徑[J].中國高教研究,2004,(3):66-67
[4]朱毅峰.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探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