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瑩
當前,政府與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初步形成了囊括政府、教育等各領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學校及社會各界在“非遺從娃娃抓起”理念指導下,開展了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如濟南市文化館、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非遺進校園”系列公益活動作為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活動,現已持續開展了11年。但是,由于教育與非遺相融合尚處起步階段,因而出現的各類問題十分明顯。非遺課程設置與學生的需求和接受性脫節,常常使非遺保護傳承的“滿腔熱情”變成現實中的“一廂情愿”,因此,找準癥結,興利除弊,為中小學生打造非遺課程“自助餐”就顯得尤為重要。
非遺課程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校方與非遺傳承人的溝通渠道較少。筆者曾作為學校領頭人苦尋有關非遺的課程資源,甚至一度認為當地的非遺資源很少。但在調到文化局專門從事非遺工作之后才了解到,本地的非遺資源其實十分豐富。截至2018年底,濟南市有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項目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4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89項。在區域環境中,教育部門和相關行政部門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造成校外百花爭艷、校內閉門造車的封閉局面。各方溝通渠道較少是制約非遺課程開設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非遺課程開設的標桿過高。對中小學生而言,興趣是學習的第一要素,過程的難易程度決定了其能否堅持。當前,中小學校開設非遺課程往往對項目的調研不足,無法實現針對中小學生的個性化教育,“跳一跳,摘不到”的尷尬成為非遺課程開設的普遍問題。
再次是非遺課程形式化嚴重。教育的實施需遵循規律,然而現實中教育急功近利的現象卻并不鮮見。探索、反思、調整的過程不斷被壓縮,造成了形式大于內容的現狀。校方組織活動的出發點不是關注非遺本身的意義,而是擔心影響力不夠、階段性推進不留痕等。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有增負之感,少了非遺傳承內在的滋養與浸潤。如此不但無法發揮有效保護傳承的作用,而且常常使得“物極必反”。
對非遺課程開設的一些建議
要拓寬學校與社會各界的溝通渠道。非遺課程“自助餐”的打造絕非學校一方之事,亦非一日一年之功。因此,學校和社會各界要加強合作,共同拓寬溝通渠道。社會各方發揮合力,教育部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形成針對兒童的非遺課程“自助餐”,學校再據校情、學情“點餐”“用餐”,各方各司其職、齊心協力,將非遺教育做好做精。
要增強非遺課程的適宜性。非遺課程的設置要與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相適應,通過寓教于樂的課程形式使孩子們走近非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傳承非遺。
要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了解非遺的歷史性與人文性是非遺課程的重要價值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摒棄形式大于內容的課程,還生活于非遺,還樂趣于課堂,還童年于孩童。
將非遺與個性化教學相融合,為中小學生提供豐盛的課程“自助餐”,是非遺保護傳承的必然要求,亦是使學生培養興趣愛好、實現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意義深遠,使命重大。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