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硯鋼
摘 ?要:工業4.0時代的到來,不僅給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自身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也為其自身內涵建設提供了更為明確的辦學思路和目標,也為專業自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建立和專業人才未來去向指明方向。文章通過分析國內外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找出國內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主要存在人才培養模式滯后和師資自身能力、素質薄弱兩個主要因素。進而結合工業4.0時代發展需要,將服務設計的理念接入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之中,通過建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圓融型人才培養模式來滿足學生、社會、學校、教師各利益相關者的各自需求和各自相關利益。
關鍵詞:工業4.0;服務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1-0164-03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industry 4.0 era not only brings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profession, but also provides more clear ideas and go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own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and training of a new model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fessional talents will go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professio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in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of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lag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 lack of teachers' own ability and quality. The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industry 4.0 era, the concept of service desig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major, and the systematic and sustainable circula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established to meet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various stakeholders including students, society, schools and teachers.
Keywords: industry 4.0; service design; major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talent training mode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必然催生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等相互滲透的群體性技術革命,也必然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及商業模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的迅速推行,必將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和質量,促使各領域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發生快速轉變。為適應引領世界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4.0時代的到來,發達國家紛紛在各自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行業進行快速謀劃和布屬,特別對已成為科技、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機構,提出更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門緊隨科技發展、經濟進步和新能源、新材料開發與應用緊密結合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其專業及人才培養所包含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等急需亟待調整和更新;在教師自身素質、知識結構、教學培養途徑、教學組織形式及實施等方面需要再完善、再培訓、再提高;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評估等方面不但需強調基礎化、個性化、實踐化、融合化、服務化的培養,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產學研及多維度專業評價等方面的引導,才能更好地應對新形勢下社會對視覺傳達設計人才的新需求。
為能更好的向社會輸送優質人才,更好地服務學生和社會,本文將共同創造、共贏等理念融入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之中,力求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需求為中心,以教師教學和實訓指導為核心,以學校提供資源為服務平臺彼此相互作用、互為條件的圓融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視覺傳達設計是一門緊隨科技發展、信息進步、新能源、新材料的開發與應用,而將隨時觸及人們視覺所及的各種信息進行重組、合理化,并借用平面、數字等新媒介將其信息清晰、準確、快捷有效地形成視覺符號后,高效地傳遞給受眾、服務于受眾的及時性、綜合性、跨界性、多學科、服務型等融一身的學科。
視覺傳達設計與其他專業最大不同點在于知識信息更新快;專業知識與先進的科技、經濟、文化等緊密相連;專業知識的獲得不僅來源于書本還來源于社會實訓和實踐;學生的培養必須依據社會的需求為目標。基于此,視覺傳達設計不能只借助傳統媒介傳達有效的視覺信息,還要學會利用網絡等數字媒介完成信息與受眾之間有效的互動和體驗,為受眾提供有效的信息傳達和服務等設計。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既要在保持原有專業知識、審美特征之外,還要與時俱進、轉變設計思想、探索適應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來適應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特征的群體性工業革命4.0到來,更好地滿足和服務于智能信息時代(工業革命4.0)帶來的社會變化及受眾需求。對此,美國視覺設計專業的教育信息化已進入全新階段,將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系統化,強調通過在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模型轉變學習方式,推動優質數字資源的建設與共享,提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等,并實施持續性的教育評估。歐盟國家視覺設計專業利用跨越學科、跨專業邊界的各種關聯媒介方式服務于學生、教師,使其更好地獲取、理解信息并參與互動。日韓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能夠始終保持鮮明的特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挖掘學生自身的體驗和表現,以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其課程計劃始終考慮伴隨專業擴展產生的新領域。
然而我國因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直到2012年才正式從原來的藝術設計專業方向中單列出來,所以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目標、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方案、教育管理制度、評估方式等)也都深受原有的藝術設計所影響,致使很多高校現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依然以2維平面媒介為核心進行人才培養,這與當下社會大數據、智能化、網絡信息化和以數字媒體為主的工業4.0時代逐步形成開放式、跨學科的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社會需求等不能很好的銜接,其主要問題表現在國內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相關的師資能力及其服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具體表現在:
1. 國內各類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依然停留在流水線模式(大學教育走向高度專業化,形成半封閉式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是教學向工廠企業等工作一線的開放,強調實踐教學、教學實習等,另一方面是學校內部不同科系的自我封閉)的工業革命2.0時代,和自動化模式(開始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強調通識教育,大學內部不同系科教學開始走向有限的開放,形成半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工業革命3.0時代。
2. 國內各類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和師資知識結構等嚴重滯后。目前很多視覺傳達設計的師資基本都是接受繪畫或工藝美術等傳統教學模式的教育,所以教師自身都有重藝輕技、重感性審美輕理性分析、重外在形式輕內在思想根源等思想意識和傾向。這就要求在制定和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管理與指導中,需要教師應該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豐富的信息含量和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而非僅局限于本專業的研究范圍之內。缺少與相關學科相交叉與融合的師資必然也缺少與時共進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師資隊伍的滯后自然也很難為社會培養適應工業4.0時代所需的專業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師資隊伍的滯后也必然為專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帶來巨大的阻力,也必然影響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學生的就業。
三、介入服務設計理念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服務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設計
服務設計是對系統和流程的設計,是一種整合人、對象、過程和環境四大因素的系統性服務模式(Service model),它通過完整的服務規劃、信息設計等將設計學、經營學、數字技術、認知心理學、行為學等理論和方法相結合,采用創造性、以人為本的方法提升自身服務的品質、為用戶提供優質和全方位的服務,使受眾獲得較好的滿意度。服務設計強調服務的提供者和服務的接受者共同創造價值。因此在服務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角色在能動系統(Enabling system)中相互轉換所起的不同作用和彼此之間的聯系及影響,再形成該系統模型,并對該系統中的服務流程進行設計,進而確定該流程中的重要接觸點,確定影響該服務系統能否進行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接觸點,及其分析關鍵接觸點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并對其不足進行快速調整和改進,以保持該服務系統迅速高效的持續穩定發展。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該專業能否更好地服務社會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解決方案,它不僅包括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學生的服務系統,也包括該專業能否在市場經濟運營中其商業模式的形成,還包括對學生學習、實訓、研究、交流、就業等交互平臺和界面一體化設計等過程。將服務設計相關理念介入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不僅有利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完善,促進師生在教、學、訓、研過程中融洽溝通與互動,還有利于該專業依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為其量身定制適應時代和工作實際需要的創新型、服務型、交叉型等綜合性人才,更有利于該專業接受社會和學生對其評價、監督及意見反饋等,進而提高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和服務的質量。
(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利益關系者
對于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來講,利益相關者是指與該專業有一定利益關系的個人或組織群體。從專業人才培養內部來看主要有學生、專業教師、學校(管理者);從專業人才培養內部來看主要有用人單位、家長、同行競爭者等。這些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不論在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前的調查階段,還是在設計階段都會影響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否形成或合理實施,所以在設計和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時一定要在不同階段考慮利益相關者所提的意見或建議,這也是平衡各方利益、制定戰略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關鍵所在。對此,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首先要對了解其中各個主要利益相關者的位置和彼此之間的關系。學校:根據社會(人才市場、用人單位等)的需要,借鑒同行或自身辦學經驗,或依據專業教師教學中反饋的學生問題等,為學生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師:是實施專業設計教學的引導者和指揮者,他們依據學校制定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將個人所學、所知、所識等理論、經驗教授或指引給學生,教師在此過程中,既是教學服務的提供者、執行者,也是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的接受者。學生:雖然在校就讀的學生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接受者,要被動接受人才培養方案,接受學校安排的課程、授課教師、教學實訓、教學環境等,但他們也是教學整體過程的參與者,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教師評教等整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盡管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處于被動接受一方,但他們在教學和實踐中的反映和他們在此過程中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等,應該引起教師和學校的重視,且應該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意見、建議等及時修正或改良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已進入社會的學生,他們根據自身經歷和經驗所給與學校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更值得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制定或更新人才培養模式時加以重視和借鑒。社會(人才市場、用人單位等):雖然從表面來看社會是服務的接受者,但在作為向高校提供就業崗位方面來看,它又屬于對高校服務提供就業需求信息,以及對已就業學生專業知識掌握、工作表現等信息進行反饋的提供者,就此也可以看出社會對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建設具有指導和引領作用,有利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或修改完善。
(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
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要制定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還需結合主要利益相關者對形成該模式的人才培養服務過程進行設計。以往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基本上都是按照學科來劃分專業,然后再依專業設置借鑒調查相關學校該專業的課程進行課程安排后,再將學校要求的整體學分分別設置于每個學期、每門課程之中,依每門課程的學時數量再確定學分,編寫教學大綱,最后由教師組織教學將其帶入課堂教授給學生。這種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且處于專業學習過程中最末端的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在解決確定性、靜止性等問題時具有一定成效,但在面對工業4.0時代時,該學科知識體系的直線性、封閉性,師資自身知識含量、知識結構、跨學科組織和教學能力等弊端已一覽無余。
面對大數據、信息化、智能化新形勢,設計制定以社會對人才需求為導向、以教師為引導中介、以學生為中心,合理運用大數據網絡信息和資源進行跨學科、開放式教學,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自身綜合素質提高為目標首尾相連、各教學環節相關聯的圓融型人才培養模式。
工業4.0背景下圓融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將打破原有線性的以學校和教師為主線的具體思路,適應當下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培養。以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為教學的始發站和終點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且最大限度保證教育目標與結果相一致。一方面也在要求專業教師在提高自身知識含量和知識結構的同時,更應該將所學融于當下社會所需,依社會實際所需及時修訂和完善自己的授課計劃和實施方案。這也是從側面鞭策專業教師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有效方法。圓融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離不開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依此可以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可以依次設定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的課程群的具體要求和目的;依據課程群的具體要求和目標,進行課程群內相關課程、技能、實習、訓練的設計和調整,形成有利于學生掌握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培養方式的確定;依前所述可以形成課程體系,編寫教學大綱,將不同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課程性質、課程重點、難點等形成具體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授課的藍本;根據課程教學方法,教師在實施授課、實訓方案是與學生互動,與社會接觸,形成多方面、多角度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多方的教學、實訓反饋對專業可持續發展和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參考的重要價值。
四、結束語
工業4.0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下的大量數字信息、文字信息等需要快速而準確的轉化為視覺信息和相應的視覺發號,傳統的平面設計二維圖形設計和局限性的創意思維,已不能完全適應和解讀當下多維空間設計需求;原有的平面設計在與新技術、新媒體結合的同時也在逐漸趨向于服務性設計。基于服務設計視域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需求為中心,以教師教學和實訓指導為核心,以學校提供資源為服務平臺,將現有的線性人才培養模式重新建立或調整為圓融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滿足學生、社會、學校、教師各利益相關者的各自需求和各自相關利益,最終達到更好地培養出適應工業4.0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立國.工業4.0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1):7-15.
[2]宋華明,等.美國高校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的范例探析及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9):73-77.
[3]付曉培.德美兩國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43-45.
[4]張敬文.基于服務設計的情感關懷設計研究——以城市空巢老人為例[C].工業設計研究(第四輯),2016:92-96.
[5]周煜嘯,羅仕鑒,朱上上.手持移動設備中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設計[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2,18(2):243-253.
[6]唐琳,常瑜.基于服務設計理念的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7(1):70-73.
[7]梁玲琳,趙蕙.服務設計視角下的工業設計實踐教學觸點體系構建[J].設計教育,2018(12):116-119.
[8]羅仕鑒,胡一.服務設計驅動下的模式創新[J].包裝工程,2015(6):1-4.
[9]吳德亮.關于中國高等院校視覺傳達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思考[D].廈門大學,2009.
[10]鄭益樂.產業·專業·供給——工業4.0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三鏈深度融合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9):18-19.
[11]李昱靚.基于“視覺傳達設計+”理念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108-111.
[12]王娟.基于協同創新的視覺傳達設計創新人才培養[J].高教論壇,2015(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