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杏瑩
【摘要】語文活動是人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語文學習中,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選取《揀麥穗》一文,以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為主要出發點,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品味作者對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以及拓展對比閱讀等環節編寫導學案,并完成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初中語文;一課一導;審美鑒賞;創造
在均安中學推廣“一課一導”課改模式之浪潮下,教師針對其授課內容,編寫圍繞教學內容、并能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導學案,已成為課改最為重要的一環。近兩年,輔之思維導圖進課堂,更是提高了文科學習效率,鍛煉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筆者以《揀麥穗》一課為例,基于“一課一導”背景下,闡述如何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的素養能力。
一、概念解釋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面對具體的現實生活情境時,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學生個體解決語言文字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時所需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正在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素養做出了明確說明:“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文字運用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素養”是指語文學科素養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建構和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筆者本文中提及的語文學科素養中“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其中包括審美感情、審美品位、審美表達和審美創造。
二、實踐體現
1.文本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價值
《揀麥穗》是一篇敘事散文,通過對農村姑娘揀麥穗、“備嫁妝”情景的描寫,以及“我”與賣灶糖老漢的一段交往,充分地展現了人間那種樸素的無比企望的真情。從散文的文學體裁上看,散文的寫作方式靈活,有“形散神不散”之稱,主要用來抒發作者真情實感,以優美真摯的語言為特色。從文章特色上看,本文演繹了小女孩對老漢從天真單純的喜歡到依戀,進而思念,不斷升華的感情故事。因此,本文作為教學藍本,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2.從審美鑒賞出發
①定義及鑒賞價值。審美鑒賞的定義是:能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語言和文學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語言特點。
②教學目標。本節《揀麥穗》有三個教學目標,第一個教學目標為:“細讀課文,鑒賞文中對老漢、小女孩的細節描寫,分析老漢、小女孩的人物形象及其特點?!币髮W生將文中兩位主人公老漢和小女孩的語言簡單梳理出來,并根據這些語言,鑒賞兩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用形容詞概括其特點。
③導學案設計。相對應地,筆者為了令學生直觀地感受,作者如何通過兩位主人公的語言來刻畫其人物形象,在預習案設計思維導圖板塊,令學生可在快速梳理文中主人公的細節描寫之后,鑒賞文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導學案設計如下。
問題導學:鑒賞形象。精讀課文,品味文中對小女孩和老漢細節描寫(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的片段,用思維導圖梳理出來,并總結從這些細節描寫里面,你能得出怎么樣的人物形象?
《揀麥穗》導學案:學生預習案圖例
《揀麥穗》寫于上世紀70年代,展現的是當時的農村生活圖景:環境閉塞,觀念落后,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卻純潔無瑕。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會重新關注文中對兩位主人公的細節描寫,如語言描寫“你家住在呵噠?”“我要嫁給那個賣灶糖的老漢!”“娃呀,你太小哩”等,這些語言描寫真實重現了當時農村的生活風貌,代入感強,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不同時代、不同語言風格的文學作品的魅力。學生在梳理完文中的細節描寫之后,需要對這些描寫進行審美分析,鑒賞這兩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如,小女孩的語言“我要嫁給那個買灶糖的老漢!”六七歲的小姑娘還不懂婚姻為何物,在二姨的攛掇下,懵懂地說出了這樣的話,學生自然而然可以概括出小女孩的性格特點:天真無邪,童真爛漫。這一個題目的設計,可令學生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完成審美鑒賞素養的培養。
《揀麥穗》導學案:教師思維導圖圖例
3.從審美體驗出發
①定義。審美體驗的定義是:能運用語言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現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情感、態度和觀念。
②教學目標?!稈溗搿芬徽n第三個學習目標為:“誦讀感悟,品味本文真摯細膩的情感,感悟人與人之間至真至善的感情以及作者對人性美的謳歌?!边@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前文說到,《揀麥穗》的寫作背景為上世紀70年代的農村社會,這距離我們學生的現實生活環境較遠,學生會比較難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在散文教學中,散文的主旨思想及審美感情是教學的核心,學生不僅要會理解文章的情感,而且還要會說、會寫,這才是本課培養審美體驗素養的目的所在。
③導學案設計。本文有一個理解難點:在文中,不僅主人公小女孩在“揀麥穗”,其他的農村姑娘也在“揀麥穗”。很顯然,本文主要刻畫的人物是小女孩,農村女孩只作為背景人物存在,但為什么文章的開頭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姑娘們“揀麥穗”呢?這明顯不是作者的廢話,因此為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創作意圖,筆者在探究案中設置了這個問題:“本文主要圍繞著‘我’的故事和‘我’的夢想展開,但為什么開頭描寫的是揀麥穗的姑娘的夢想?”
夢想是美好的,尤其在《揀麥穗》一文中,小女孩(“我”)的夢想與揀麥穗的姑娘的夢想都是那么純潔動人。因為老漢真心待小女孩好,不求回報地關懷、照顧她,因此小女孩的夢想是嫁給這個老漢,這固然是句玩笑話,背后蘊含的其實是老漢那顆真誠待人的純潔心靈,感染了小女孩,也感動了所有人。揀麥穗的姑娘之所以要“揀麥穗”,是因為她們要將這些麥穗變賣換錢備嫁妝,在經濟落后、知識匱乏的農村里面,嫁一個好夫婿,便是農村姑娘們最美的夢想。筆者的探究案以“夢想”為關鍵詞,引導學生的審美意識,要求學生表達其對美好事物的認識和態度。更深一層,開頭為何要描寫與文中主人公不相干的揀麥穗的姑娘,是為了達到對比作用,以揀麥穗的姑娘們夢而不得便疲于反抗的表現,與小女孩雖美夢破碎卻永遠心存希望作對比,突出作者對人性真善美的謳歌,既提升了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又與教學目標完美契合。
以下為探究案題目答案。
問:本文主要圍繞著“我”的故事和“我”的夢想展開,但為什么開頭描寫的是揀麥穗的姑娘的夢想?
答:文章以姑娘們揀麥穗開篇,介紹了當時的婚姻背景:廣大農村還較落后,廣大農村婦女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農村姑娘也沒有采取行動勇敢地追求夢想。姑娘們的夢破滅了,便丟掉夢想,屈服于命運;而“我”自老漢去世后,直到現在都依然執著地追尋那份美好純真的感情,這種對比更能表達出“我”,乃至作者,對人與人之間純真感情的懷念與渴望。
4.從審美創造出發
①定義。審美創造的定義為: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創新意識。
②導學案設計。文章學習至此,學生已經掌握了這節課的幾個重點:人物形象、象征手法的理解與運用、作者對真善美的謳歌等,已經基本完成學習任務。但既然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素養,僅僅基于課文上的內容,似乎略為淺薄。筆者想起之前的閱讀課班上統一借了一本書,是路遙的《人生》,里面的背景同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女主人公同樣是純真善良的代表。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筆者在拓展案中設置了一個對比閱讀問題:
“少女情懷總是詩?!蔽闹忻枋龅膾溗氲墓媚飩儗橐鰬阎蛲c憧憬,這種純真又美好的感情感動了你我。聯系閱讀課上讀過的《人生》一書,書中的劉巧珍與揀麥穗的姑娘們、“我”有何異同?
這個問題跳出了課本學習的框框,學生通過聯系自己閱讀過的課外書籍,對比課文中與之相似的人物形象,體現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度松肥且槐径唐≌f,雖然情節簡單,學生還記憶猶新,但面對這么具體的問題,筆者摘抄了一些書中的選段,喚起學生記憶,供學生們快速把握劉巧珍的人物形象。
《揀麥穗》課件截圖
其次,筆者用一個表格對劉巧珍、小女孩、揀麥穗的姑娘三者對愛情的態度總結出來,學生通過比對可發現,揀麥穗的姑娘們美夢破滅卻不求反抗,而巧珍和小女孩面對愛情的破滅,依舊振作向上,積極面對。最后,學生可以感受到:夢想是要有的,但夢想破滅并不可怕,只要敢于面對,樂觀頑強,人生的篇章亦可再次創造,這也是筆者教學這篇文章的審美意義所在。
三、結語
語文活動是人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是通過閱讀鑒賞優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激發審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并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筆者選取《揀麥穗》一文,以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為主要出發點,通過思維導圖、品味作者對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以及拓展對比閱讀等環節編寫導學案并完成教學設計,希望學生能培育“追夢”的勇氣與能力。
參考文獻:
[1]鄭國民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語文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2.
[2]王磊.學科能力構成及其表現研究——基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導向的多維整合模型[J].教育研究,2016(9):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