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雪群
一、問題的提出
家校合作并不是時代的產物,我們中國很早之前就對這個方面有高度的重視,很多老師也在這方面做研究。家校合力是學校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環,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家校合力是學生跟著家庭、學校制定的目標而發展、前進的良好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家庭和學校教育目標不一致,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收效甚微,甚至根本沒有作用。 而且當前的家長都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值。因而,我們要攜起手來,直面新時代下家校合力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家校合力成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認識、踐行有效的家校溝通,可以進一步優化教育理念,提高班主任工作實效,提升教育效果。
二 、家校合力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
家校合力教育即家庭和學校以溝通為基礎,互相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種教育形式。由于各個家庭的情況各不相同,各個家長的教育理念也好、自身的知識水平也好,都千差萬別。但都有一點亙古不變,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許多家長,特別是我們這里地處偏僻的農村小學,家長的責任意識淡薄,認為對子女管吃、管住、管穿、管花,就是完成任務,教育是老師的事;還有一部分自身文化素質較低的家長認為:自己家族一直以來都沒有讀書人,孩子讀書行不行看他自己的造化,何況,我當年不是也沒讀多少書嗎、現在照樣不是賺大錢。抱著這樣的心態,對孩子愛管不管。更有甚者,因為多數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帶,隔代親,對老師的管教還持不滿。種種情況導致家校合力難以形成。因此,改變這種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隔絕狀態,切實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是每一個教師應該主動承擔的責任。這就需要老師對家校合力作周詳的計劃,制定出適合本校本班進行家校合作的有效措施并認真執行。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完善家校溝通的渠道,對家長進行宣傳,明確家長在家校合力中的作用與責任。家長是家校聯系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在校以外的情況,必須有家長配合;學生在校的表現由教師向家長進行傳達,讓家長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及時掌握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而家長呢,要依據教師反饋的信息,著力開展家庭教育,做到尊重孩子,平等地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一股力量變成兩股力量,家校合力所產生的作用將毋庸置疑,使班主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校合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教育除教授學生各科文化知識外,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是個人行為習慣養成階段。從小懂規矩、尊師長,講文明、講禮儀,不是老師在課堂上強調,在校督促就行的,它是一項長時間、復雜的工程,需要家長的有力配合。學生的生活較單純,僅僅處于家庭、學校兩個場所,離開了學校,老師,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家人。小學生年齡小,各方面都處于成長階段,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經常需要家長的監督。家長的教育與學校老師的要求一致,在日常生活中也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樹立學習和生活的榜樣。學生從小就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回到學校自然就各方面做得好,班主任工作也就自然而然輕松了
四、家校聯手,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固然重要,但成績不是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準則。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多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愛好與特長。家長也要支持學生,而不是一味地滅孩子的威風,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班主任要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定期與不定期地和家長進行溝通,目前我校主要采用的家校溝通方式有:致家長的一封信;舉行家長會;寒暑假作業及生活習慣調查;建立家長微信群;短信電話交流等。反饋學生在校在家的情況,與家長溝通時要有耐心,做到面對面分析問題,不埋怨、不指責、不批評、不推卸責任,切實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人員結構,為下一步制定教育計劃提供依據。如,我在教學14- 15學年的那一班學生,有很多學習成績差、紀律性差的雙差生,剛接手之初,無從入手。每天一大堆來投訴的事,下課都沒一刻安生。后來我進行家訪了解到:這些差生家庭都有問題,要么爸爸媽媽離婚;要么媽媽離家出走杳無音信;要么母親早亡;要么爸爸外面有小三。知道這些情況后,我分別找他們談話,解開他們的心結,鼓勵他們與父母溝通,表達想法。在家長方面我也引導家長注意孩子的心理疏導,讓他們雙方面溝通。慢慢地,這些差生開朗了,違紀現象也變少了。有個別因足球踢得好,最后還當上了校足球隊的隊長。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還要做到態度中肯,注意禮貌用語,防止告狀式家訪。反之亦然。學生在家、校有什么變化,遇到什么難題,教師和家長都要及時進行溝通,共同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時要互相尊重,以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為目的,共同獻策獻力。
五、雙管齊下,讓學生遠離網絡侵害
當前,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是網絡文化盛行的時代。中華民族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忠孝勤恭儉” 等傳統美德在漸漸地消失,社會道德滑坡。網絡就是其中的罪魁禍首。小學生接觸網絡最直接的是手機,有些孩子輕則玩著手機不做作業,重則沉迷網絡游戲,不可自拔。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成長。首先家長自己要帶頭做好表率,不癡迷網絡,不做手機控、低頭族。另外,家長要嚴格限制孩子上網時間。家長在孩子回家后可以陪陪子聽聽音樂或者出去做做運動,適當放松心情,轉移孩子對手機的注意力。學校更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遠離網絡侵害。家庭和學校兩方面謀劃、協商,力求雙方的目標、觀念、方法一致,雙管齊下,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六、家校合力,學生身心健康有保障
家庭是心靈的港灣,孩子對家庭,對父母有著很大的依賴性,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隨著獨生子女增多,而且我們這里的留守兒童居多,父母一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難得回家見到孩子,當然寶貝。或者祖父母隔代親,過分寵愛,有求必應;或對子女期望值過高,要求太嚴格都容易讓孩子走向極端。2018年12月湖南發生的弒母事件就是因為祖父母寵溺導致的。所以,教師適當的、善意的提醒,可以讓家長不會有失分寸,做到既“愛”又“教”。
家校合力培養學生,不能急功近利,不要奢望家長一與老師合作學生就變好了,變乖了,成績就提高了。家長只有在與學校的合作中學會教育,老師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育人方法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形成一種高質量的合力,這樣的家校合作才會有生命力。學校要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論研究,加強家校合作主體的教育,優化價值觀念,拓寬家校合作的渠道,促進深度合作,共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