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蘭
區域活動作為近年來教育實踐中興起并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方式,早已被接納并融入了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教師們不斷嘗試探索,創設各類性質的活動區,通過觀察活動情況,及時了解幼兒的游戲狀態和需要,不斷調整改進區域內容及材料投放,這也是提升游戲質量、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途徑。
通常教師在自主區域游戲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觀察內容及關注點,例如:自主區域活動開始初期,教師們著重會觀察區域中投放的材料數量是否充足,幼兒是否感興趣,區角的布局是否合理。如何正確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呢?我認為,跟蹤觀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就我對本班其中一個自主區域——“洞洞樂”的重點跟蹤觀察,發現幼兒在與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之間,出現的一些行為互動,由此入手,探索幼兒現有行為背后所隱藏的教育價值。
背景描述:
升入中班后,我們將班級內的環境布置成了“地中海”主題風格,教室內的區域相應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各區域內投放的活動材料也都是圍繞地中海風格,特別是從色彩的搭配還是游戲材料的性質、質地上的一個和諧統一。因此,開學初的每一次區域活動,孩子們都會像發現“新大陸”般的欣喜,這兒摸摸,那兒看看,然后拿起來研究琢磨一番,與幾個好朋友一起討論怎么玩兒?因為這些自制的玩具、材料他們幾乎沒見過,十分的陌生,所以充滿了好奇。
為了讓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能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對所提供的這些玩具材料的教育價值,我們也有目的的進行了跟蹤,希望通過對幼兒游戲情況的觀察,進一步分析評價這些材料是否能起到促進和發展幼兒動手能力、想象能力,拓展幼兒思維及生活經驗的目的。
1. 跟蹤觀察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分析解讀材料的適宜性。
例如:當日的“海豚生活館”里來了6位小朋友,起初,幾個孩子對著下圖中的玩具“洞洞樂”很感興趣,邊擺弄邊議論著:“這個是什么?怎么玩兒的呀?”穿黑色T恤長得很帥氣的小男孩拿起乒乓球,輕輕往前推著:“應該是把乒乓球滾進杯子里去的吧?”穿紅色條紋衫的小女孩也學著:“讓我來,讓我來,是這么滾的吧?”于是,只見兩組幼兒不斷重復著同一個動作:用手慢慢的推著乒乓球將球送進杯口里。
游戲持續的四十分鐘時間里,是什么吸引著小男孩全程投入的活動?我認為,最初吸引他的還是“洞洞樂”這個操作玩具材料本身的好奇心,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發現,了解周圍事物。因為沒見過,沒玩過,所以感覺新奇,想要去一探究竟,才有了接下來的擺弄與嘗試的行為。
2. 跟蹤觀察幼兒對材料的嘗試,分析解讀探究的可能性。
例如:游戲進行時,小男孩手上力量一下沒控制好,推的力量過大了,結果乒乓球一下子滾出去,直接撞在紙杯的杯口上又彈了回來,幾個孩子都楞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起來。這一次的“失手”反而讓小男孩來勁了,拿著乒乓球又試著用力推了幾次。其間有2次乒乓球還真的是直接滾進了杯口:“太好玩兒了,球滾進去了,它自己滾進去了!”他的情緒無疑感染了身邊的兩位同伴,3個孩子顯得十分興奮。
接著,幾個孩子即開始了第二輪的重復式動作:瞄準杯口,用力推乒乓球,球進杯口則贏,不進則從頭開始。黑色T恤衫的小男孩又接連著嘗試了很多次,動作也開始漸漸熟練起來,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還不忘提醒身邊的紅色條紋女孩:“你不能推的力氣太大,也不可以推的太輕,要對準了這個杯子口才行的。”
看著這位黑色T恤男孩所感興趣的“洞洞樂”這個探索活動,我發現實際所需材料十分簡單,一個操作盤,三個一次性紙杯,一顆乒乓球,但看似簡單的材料,實則有很多種玩法有待幼兒去探索。此活動可有效訓練幼兒的耐力,增強肺活量,在提高手眼協調力的同時,還可鍛煉眼的跟蹤及目測能力。小男孩正是在深入探究、思考發現的不斷獲得過程中,讓他體驗到了一份操作多種玩法,體驗挑戰成功的樂趣。
3. 跟蹤觀察幼兒對探究的深入,分析解讀事物的關聯性。
例如:游戲繼續中,黑色T恤衫的小男孩站累了,胳膊撐在桌子上,上半身幾乎貼著盒子了,紅色條紋衫的小姑娘:“你干嘛呀?”小男孩有點無奈的嘆了一口氣說:“哎呀,我站得好累呀……”可話還沒說完,他立馬激動地手舞足蹈起來,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乒乓球,還不忘去扯身邊的同伴的衣服:“快看呀,它滾起來了,我說話它就滾起來了!”條紋衫的小女孩,有點不知所以的一臉茫然:“你在說什么呀?”小男孩開心的傻笑了一下,又低下頭來,對著乒乓球大喊:“啊啊啊……”可是乒乓球似乎不太給面子,只是輕輕晃動了一下,小男孩拿起乒乓球,自言自語地說:“怎么不滾了呀?”說著小男孩就將球放進盒子里,這次他不再對著乒乓球喊叫,而是做了一個出乎我意料的舉動,他竟然對著乒乓球吹氣,可想而知,在他吹出一口氣的瞬間,乒乓球自然是順著氣流的方向滾動起來了。多么聰明的孩子,居然懂得變通,這是我那一刻的想法和贊嘆!二十多分鐘過去了,可此時出現了一個問題讓他有點小氣餒,吹氣的確可以讓乒乓球滾起來,但是由于吹得力度一直控制不好,所以乒乓球始終沒能順利的滾進杯口,正當我以為他也要放棄的時候,小男孩又拿起了乒乓球開始吹氣,又嘗試了幾次,還是沒成功,可能是吹累了,氣息有點不穩,斷斷續續的,沒想到這一次,乒乓球順著氣流一點一點的往前滾動,離杯口只差那么一點點了,小男孩目測著只要再吹一口氣,乒乓球就肯定可以進入杯口了。這時,我仔細觀察著他臉上的表情,發現他好似松了口氣,露出了一絲勝利的喜悅。果然,毫無懸念的球入杯了,小男孩成功了,他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我為這孩子的執著和機智所感動。
緊接著,3個孩子又很有默契的重復著這樣一個動作:用嘴對著乒乓球輕輕的吹氣,直到球順利滾進杯口則贏,不進則從頭開始。
由始至終我都站在一旁靜靜的觀察小男孩,發現你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并且能投入專注的做一件事又不半途而廢,說明這個孩子很有耐心,尤其是他還會從實踐中去思考事物因果間的聯系,能舉一反三總結探索的經驗,并能與同伴分享。
可見,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積極創設條件,引導幼兒手、腦并用,主動探索,真正培養幼兒愛科學、尊重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和意識多么的重要,培養了幼兒大膽的探索能力。
那么,作為教師,隨著幼兒自主區域游戲的推進,我們能從跟蹤觀察中獲得什么啟發?能為幼兒下一步的自主學習做些什么?
首先,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探索空間,做到因人施教。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其實就是幼兒探索,實踐的過程,教師不要事先過多的示范或直接告訴幼兒如何操作,更不要問一些沒有建設性意義的問題打擾孩子,而是應給幼兒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間。例如,活動中以黑色T恤為主的3個孩子全程投入,通過擺弄材料一步步受到啟發,在實踐中再探索,最終解決問題,自主探究并獲得成功。
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問題,每個幼兒對陌生事物產生好奇的敏感度不同,幼兒之間存在著差異。
其次,要鼓勵孩子適當的表達內心想法,做到接納信任。
在自主游戲時,每個孩子都會有各自的想法,但有的孩子外向,善于表達,有的孩子則更多的是內心活動,缺乏自信心,也不善于將內心的想法與同伴溝通分享。黑色T恤的孩子就屬于前者,而圖中的另外2位幼兒,則明顯屬于后者。我們教師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鼓勵這些不善表達的孩子們,大膽的“說出你的想法”,并且接納他們的種種想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再次,要豐富孩子足夠的生活學習經驗,做到深度探究。
往往生活經驗越豐富,幼兒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就越強,如果之前有玩過乒乓球,對乒乓球有一定的認知,那么在游戲時,孩子們就會懂得如何發力?知道乒乓球除了“滾”,還可以借力“彈跳”,這樣在探究“洞洞樂”的時候,也就會有趣的多。
正如自主區域活動中,教師在跟蹤觀察時不僅僅要看表面現象,更要善于研究、總結孩子的行為表現,分析和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意愿、困難和情緒體驗,之后做出適當的調整改進,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孩子的游戲需要,推進游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