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龍
摘要:土地資源的調查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和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測繪成果是規劃、國土管理的信息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全國三調測繪成果給測繪工作帶來了重大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土地調查;測繪成果;數據庫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是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新時代后的一次極其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是黨中央、國務院準確判斷國情國力、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依據。通過調查掌握真實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管理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確保高質量完成國土三調是每一位自然資源人應當思考的問題。
一、全國三調測繪成果外業數據采集方法
(一) 傳統調繪方法
土地利用現狀這一調查,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很多,最新的手段有衛星遙感、航測和直接外業調繪。其中,遙感數據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但分辨率并不高,主要用于某一區域的土地進行動態監測。
(二) 電子調繪方法
全國“三調”,由于任務艱巨,所有測量員需要面臨艱苦的工作調查環境,并且需要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保證數據采集工作順利進行。而在全國三調中,IP67防水防塵設計的LT600T應運而生,可以保證在艱苦環境下也能順利進行數據的采集。
LT600T支持加載高清影像圖,可進行多種形式的外業調繪、圖形編輯,配上華測專用的高精細點觸筆,外業勾畫點、線、面,圖形精準,可清晰把握土壤情況、植被覆蓋率、作物生長情況等等,土地信息全面一手掌握!同時,數據導出格式兼容ARCGIS,CAD等常用數據軟件,一次采集,多次利用。
(三)傳統與電子調繪的對比
傳統調繪方法與電子調繪相比,存在很多的不足。電子測繪的運用,可以更主動地對土地利用信息的變化作準確的監測。監測的區域也更為廣泛,不僅僅在速度和操作上具有優勢,還能夠進行全天候作業。另外,電子測繪的優勢是可以對數字地圖進行精準的分析,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取需要的信息,對錯誤的信息進行修改。并且具有成圖周期短、成本低的特點,同時減少轉繪、清繪帶來的誤差。
二、數據庫創建思路
(一)數據庫內容
關于國土利用狀況的數據,國家一般都會用數據庫進行統一的編制。一般情況下,都是通過各個組織單位進行數據庫的建設,如耕地細化調查專項數據庫、建設用地專項數據庫、耕地質量等級和耕地分等。從而對全國土地的總體利用狀況進行了解,有利于國土資源的管理。在這一過程中,將數據資料作為實踐基礎,最終實現全國土地調查的實踐。
(二)數據庫功能
1 、查詢
在目前的大數據環境下,經實踐證明,查詢結果并不需要十分完整以及精確排序,僅僅需要查找到需要的數據資源,滿足一定完整性要求的部分查詢結果,或可以適當地損失查詢完整性來滿足性能要求。
2、 分析
分析土地利用數據,并通過在數據庫中加入了土地利用變更圖層,存儲了土地利用變更情況,方便了對土地利用變更的查詢。成果能夠為土地管理部門提供分析、決策支持服務,對同類型農村土地信息數據庫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3 、共享
可以通過對國家的土地調查數據進行綜合的分析以及服務平臺整體的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對土地數據的精確分析,土地利用狀況數據可以共同分享,建立穩定的聯系,綜合分析需要的數據,將政策與實際相結合,可以促進三調成果匯集數據庫準確性的提升。
(三) 成果匯總
1 、數據匯總
在整合土地調查各項數據的基礎上,按級進行匯報工作,匯報內容包括各個不同級別的行政區劃內的多個城鎮和農村,各類土地利用狀況。
2、成果分析
根據三調數據顯示的結果,在參考二調等有關數據的基礎上,對土地展開調查。并通過兩次調查的對比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在數量、質量等級和等別、分布、利用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另外,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城市,村莊等建設用地利用情況,通過對土地集約程度的估量分析;加之以各種相關信息數據的支撐,一定程度上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管理提供基礎依據。
三、三調工作應當把握的關鍵環節
(一)外業調查要嚴格實行走到、看到、標到
地類圖斑要走到。國土三調在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套合二調數據庫,逐圖斑開展全地類對比分析,提取數據庫地類與影像實地特征不一致的圖斑,通過預判土地類型,制作調查底圖實施外業調查。對調查底圖實地每一塊圖斑的地類、范圍等信息進行外業調查。每一個圖斑都要走,以確保每一圖斑的實地地類、范圍等信息詳細、準確與可靠。
實地情況要看到。采用遠看近判的方法,即遠看可以看清地類的總體情況及相互位置關系,近判可以確定具體調查地類的準確位置,將地類的界線、范圍、標注屬性等調查內容進行準確調繪。看到既要用肉眼去觀察,又要在舉證照片中看到,根據圖斑舉證要求去拍攝舉證照片,要把不易辨別確認的圖斑拍攝清楚,如調查底圖影像與實地差異較大,需要仔細確認地類類型、范圍及屬性,并進行舉證拍照和標繪記錄,便于內業人員可以根據影像、舉證照片與標繪記錄做好地類核查。調查人員可邊走、邊看、邊記、邊畫,并向當地群眾詢問,了解土地權屬,地類分布以及近幾年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特別是建設用地和耕地調整方面的情況,既可以提高外業調查的準確性,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調查底圖要標到。實地調查底圖每塊不一致信息圖斑的實地地類、位置、范圍、分布等利用情況,查清耕地、園地、林地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利用現狀。把地類名稱、邊界范圍變化的或是在原地類上新增的地類反應到調查地圖上,如原地類是水稻田現調查為坑塘,就要反映到調查底圖上,注記圖斑號、地類代碼、勾繪范圍邊界、是否標注恢復屬性等。必須要寫到、畫到、繪清,保證準確性。
(二)內業工作要做到全面、認真、美觀
轉繪工作要全面。舉證圖斑要保證調查底圖、數據庫、國家舉證平臺的一致性。不需要舉證的圖斑注意其邊界是否要調整,地類信息填寫是否正確,對于影像不支持的地類,要利用國家統一下發的舉證軟件讓外業拍照舉證。內業要將標繪的地類、圖斑范圍等信息從底圖上全面體現在數據庫中。
剖析數據要認真。檢查數據庫有效性,能否正常打開、瀏覽、查詢。檢查數據圖形和屬性表達的一致性,包括圖層內部圖形和屬性描述的一致性,以及圖層之間數據圖形和屬性描述的一致性等。檢查要素圖形空間位置的正確性,以及圖層間和圖層內是否存在重疊、相交、縫隙等拓撲錯誤。要反復對比確定每個圖斑的屬性信息及調查底圖是否全面反應到數據庫當中,檢查是否存在多余、遺漏的內容,并及時修改調整。
圖面修飾要美觀。在保證調查底圖信息全面體現在數據庫的基礎上,還應注意圖面及數據庫整體美觀、整潔。避免出現細窄長圖斑及狹長角 (角度小于20°) 圖斑。這不僅能提供視覺上的美觀,而且可以提高內業成圖的質量,還可以降低數據過檢查軟件由細窄長圖斑及狹長角圖斑產生的錯誤,提升數據庫建設質量。
四、結語:
對土地進行調查測繪是我國國土信息化的基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土地調查數據庫是土地調查成果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形式,是數據成果服務于國土資源管理和社會化應用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廖明強.土地測繪技術的發展及測繪成果質量的控制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2017 (20) :188.
[2]喬利鵬.探土地開發管理中土地測繪的應用[J].華北國土資源,2016 (01)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