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冀哲
摘 要:高中歷史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當前的中學歷史課堂上的某些教法往往會導致學生養成懶散習慣,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本文則從變式教學角度來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歷史;變式教學;思維
“變式教學”,主要是指在教學中用不同形式地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或變換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哪些是事物的本質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質特征,從而對事物形成科學概念。“變式教學”本是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技巧,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意義來揭露問題本質,展示不同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但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引入變式教學,同樣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深刻的理解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變式教學可以運用以下幾個方面:
一、變式教學概括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中經常會涉及到部分歷史概念,通常教法為教師概括,學生模仿。但歷史教材給予的材料往往比較正面,學生無法全面了解知識的本質特征,從而導致歷史概念概括出現片面現象。如二戰中雅爾塔會議的評價問題,教材內容從多個方面闡述了雅爾塔會議在結束二戰,打擊法西斯的正面影響,而沒有論述回憶存在的消極影響,導致學生評價會出現偏差。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則直接補充《雅爾塔秘密協定》的相關內容以讓學生聯系,促使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歷史事件,從而使得學生對這一概念產生完整認識。
二、變式教學營造具體情境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會采取多媒體來營造具體情境,如運用實物、影片、音樂、模型等現代教學手段,再現歷史,以確保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直觀感受歷史事件的人與物。變式教學能夠打破傳統的固有思維,利用新材料引導學生對歷史結論,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和不同立場進行思考,以獲取不同的解答方案,從而發散思維,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如將涉及到二戰法西斯戰敗的原因時,傳統的方法總是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尋找線索。而變式教學下就能夠直接引入部分二戰參與者的回憶錄,從而激發學生興趣,積極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小組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主體,教師則僅僅需要發揮引導作用即可,既有效完成教學目標,也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變式教學鏈接歷史關系
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變式教學可以將具有相似或者相反特征的歷史概念進行變化,變化前提條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來展示歷史概念的本質。如在二戰爆發前,美國、德國、日本會走上不同的道路原因。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講解完這部分課堂內容后,教師可以運用變式教學,讓學生思考羅斯福如果與希特勒、日本天皇等互換位置,結果會如何?這三個國家是否會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如此這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被調動起來。學生也會回顧兩個國家的發展過程,總結兩國歷史條件并分析原因,從而得出結果。
四、變式教學辨析具體問題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很多內容相似或者雷同的問題,導致學生學習出現混淆現象。運用變式教學對同一問題進行辨析對比,讓學生辨別正確與否,并解釋原因。如在涉及到二戰后德國、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特點時,學生非常容易就能夠找到兩者發展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改革開放后的中國與德國、日本的發展特點進行對比。學生本能會想象到兩者在社會性質層面的差異,進而產生疑問是否具有可對比性。教師則應該通過引入歷史材料來引導學生思考,三個國家經濟騰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在了解材料后,通過歸納總結就可以了解生產關系調整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本質。如此教學必然能夠讓學生從錯綜復雜的聯系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從而摒棄傳統思想理念,學會更加客觀、更加科學的對待具體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五、變式教學引導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發現問題是學生深入學習的重要體現。如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學生提問“為什么經濟危機中,資本家把牛奶倒掉而不是低價處理”、“為什么丘吉爾與羅斯福會在大西洋上面發表《大西洋憲章》”、“為什么清朝在簽訂條約時總是派遣李鴻章”。整體來看,這些問題都閃爍著學生思維的光芒。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該盡量讓學生思維活躍,為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提供平臺。要培養這種可貴品質,學生必須獨立自主從歷史材料挖掘信息,而教材及現有教法中往往忽略這種方式。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發現,利用已有知識來探索,猜想,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變則通,通則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云用變式教學,巧妙設計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思維火花綻放,最終引領歷史課堂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1]陳潔平.“工業4.0”模式對高三歷史復習的啟示——由一道考試題引發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2017(10):63-65.
[2]史聯盟.運用變式教學突破解題瓶頸——高三歷史復習中“調動和運用知識”類“高檔”題的解決途徑[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3):45-46.
[3]吳金爐.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過程的變式與重構研究[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9(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