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坤杰
摘要:就蹦床項目動作而言,存在著難度大以及數量多等相關特點,青少年要想熟練掌握各項技巧,需結合規則的變化與要求,并根據自身技術特點與能力選擇性的進行練習。雖然在不同時期所追求的潮流動作不盡相同,但各項基本技術動作屬于高難度動作的基礎,因此,做好基本技術動作的訓練極其重要。
關鍵詞:青少年;蹦床運動;技術動作
就蹦床運動而言,最早源于歐洲,如今已極其的成熟。但蹦床運動進入我國的時間相對較晚,進而有關動作技術與訓練理論等和其他國家相比存在著一定差距。要想在蹦床這項體育項目之中取得一定的成績與成就,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對基本技術動作的掌握。
一、蹦床基本技術的概念及內容
蹦床運動對運動員智力水平、前庭器官以及神經系統等,均具有極高要求,并且凌空姿勢也存在著較為嚴格的標準,起跳與著網動作要做到干凈利落,不能有其它的動作。各國對于蹦床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別,并且訓練特點也均有側重。就我國蹦床運動員形體特點而言,屬于下肢長、髖骨窄,身高適中,因此教練員在對少兒蹦床運動員予以選拔的過程中,會結合蹦床本身所具備的特點以及運動員形體特點、思想意志等有關因素。
蹦床運動整套動作極具力量與線條美感,觀看過蹦床運動的人經常會被蹦床運動員高層的技藝所吸引,并在腦海中形成深刻的映像,而要想實現這一點離不開運動員在青少年時期對各項技術動作的反復訓練。青少年蹦床基礎訓練涉及柔韌度、四肢力量、身體協調性、靈敏度以及下肢速度等內容,需做到充分打開身體中的各個關節與韌帶,特別是踝部、肩部、膝部以及髖部等,以此來夯實完成高難度動作的基礎。青少年蹦床運動基本技術動作訓練主要涉及橫軸翻轉類的單周空翻、縱軸單周轉體技能、前后1/4和3/4周的腹、背彈技術等[1]。上述翻轉與轉體動作讓蹦床運動更具靈活性,并且也屬于蹦床整套動作的主要內容。對青少年開展蹦床訓練,需夯實基本功,標準的完成每個翻轉與轉體動作,確保在初始練習階段就能夠將動作做到位,符合標準的基礎上彰顯美感,這就需要將體育與藝術融合在一起。當時,技藝練習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
二、青少年蹦床基本技術動作訓練方法
(一)垂直跳技術的練習方法
青少年要想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蹦床動作,需利用蹦床的反彈力來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進而讓部分難度較高的動作可以得到有效的展現,并體現出動作的美感[2]。在實際訓練時,需將叉腰跳作為基礎,一般每天需訓練5-6組,且每組100個。同時,青少年在訓練中需確保身體直立,視線方向:前下網的邊沿,膝蓋變直,雙手叉腰,通過腳腕力量進行沉網與彈網訓練,將每次落點控制在網的中心,且持續訓練時間不得低于一個月。隊員在符合相應目標后,可適當的對難度進行提升,如開展立臂跳訓練,每天訓練5-6組,每組80個。此動作需將肩部充分拉開,手臂向上直立,同時將雙耳夾緊,讓整個人轉換成直線,在視線方面和上述內容相同,腳部訓練也是如此,同樣需要將落到控制在網的中心。此訓練一般需要約兩個月的時間。目標完成后,可開展帶臂跳訓練,每天訓練7-8組,每組數量控制在50個,此動作重點在于雙手與肩部同寬,然后從前方快速向上部帶動手臂,同時在空中完成雙耳夾緊的動作,在落網過程中,應體側下落,腳掌在觸網時,膝蓋部位應適當彎曲,在壓網到了深處后,從前方帶動手臂,起網過程中手臂需達到最高點。在落網位置方面,應控制在中心點,此動作需訓練三個月。
(二)一周類空翻技術練習方法
在實際訓練時,青少年需學習前后團一周轉體180°,并且此動作能夠選用專業海綿坑,進而降低安全事故的產生幾率,這樣運動員心情就會得到適當的放松。同時,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直棍幫助跳動,每天需訓練至少一次,每次8-10組,每組5-6個。兩周后,能夠對兩個動作的連貫性予以訓練,結合青少年運動員的水平,適當的對訓練次數予以提升,直至完成6次前后連接。其次,開展前、后直一周轉體180°訓練,就這兩個動作訓練方式而言,思路和上述內容大致相同,青少年運動員將這些動作掌握住之后,可經常變化相應方式來予以訓練,諸如前、后軀體連接等。
(三)兩周類空翻技術練習方法
此動作是我國及世界比賽中十分常見的基本動作之一,兩周類空翻動作與一周類動作在技術要領方面大致相同,即在起跳的過程中,均需要使兩臂向上伸直,同時夾緊雙耳,上跳到2/3處,通過下肢進行兜、提工作,讓身體能夠滾翻。同時,在空中團、屈體均應抱緊身體,使頭、胸、膝等有關部位成為一條直線。當到達最高處后,再將身體展開,并控制在時鐘九點鐘方向,然后再轉體,手部夾緊體側。在下落過程中,上面幾個部位應構成一條直線,并呈現直棍態,直接接觸蹦床。
三、結語
綜上所述,蹦床運動基本技術動作訓練意義重大,其和發展運動技術以及提升運動成績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所以,本文簡單的介紹了幾種基本技術動作的訓練方式,便于同仁進行參考。
參考文獻:
[1]郭錫雄.核心力量訓練對蹦床動作的影響[J].求知導刊,2017(11):109-109.
[2]張葵.蹦床網上動作騰空技術時空結構及協同訓練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7):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