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珊珊
摘 要:廣西是多民族聚居自治區,形成了多樣的民族染織工藝,在纖維藝術教學中,將民族染織工藝引入課堂教學,充分地考察理解工藝后,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相應的應用方法和對教學模式的探索,既能傳承民族傳統技藝,又能夠通過當代纖維藝術使民族工藝展示出新的面貌。
關鍵詞:廣西; 民族染織工藝; 纖維藝術 ;教學方法
廣西地處于我國西南邊陲,自秦漢時期逐漸實現與中央集權的統一,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駱越文明,與西南周邊的云南、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文明交流。進入現當代后,形成了漢族、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共12個民族聚居的區域,不同的少數民族還有多個支系,由于地處高山多水系的地區,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各個聚居地區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染織工藝在各民族的生活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體現在布料與服裝服飾上,其工藝從采集原材料、紡線、織布、制染料、染色、刺繡、織錦等,均為當地人手工制作。在纖維藝術教學中,既要掌握學科前沿信息,也要立足于廣西本土,將區域的優勢文化資源帶入教學過程當中,拓展教學方法,使廣西民族文化得以在時代背景下綻放應有的光彩。
對于本科教學來說,纖維藝術課程教學最少需要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集中考察和田野考察階段。目前位于南寧市青環路的廣西民族博物館所收藏的民族染織工藝物品相對較集中,除了展示各個民族的服裝服飾,還有相應的老織機、手工繡花機等機器,以及繡花剪紙樣、蠟染半成品樣品,展板中也有從采集原材料到制作的流程介紹,能夠相對集中地看到廣西地方民族染織工藝的狀態,或進入相應的染織企業進行考察,如壯錦制作企業、廣西民族工藝研究所等機構。
田野考察可融入到藝術類采風考察課中進行,優勢是能夠進入還保留有民族染織工藝的村落,近距離觀察并了解染織工藝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序,對民族染織技藝充分地理解,如三江侗族聚居地、隆林德峨多民族聚居地、靖西壯族聚居地、南丹白褲瑤聚居地等。
當代纖維藝術的教學雖是從古老的織造工藝發展而來,但其藝術特征和表現形式已與傳統織造技藝大不相同,從目前全球的纖維藝術來看,使用的材料不僅僅停留在軟性材質上,生活中隨手可見的物件皆可作為創作材料,而表現形式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有了第一階段的考察作為基礎,下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分別從纖維藝術教學方法和教學培養模式兩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一、纖維藝術教學方法
1、材料應用
民族染織工藝中無論是棉麻材料提取技藝、染料制作技藝、壯錦織造、刺繡技藝、蠟染扎染技藝等,所使用的原材料均以天然材料為主,纖維藝術教學中,鼓勵學生從身邊尋找材料的多種可能性,對于民族染織工藝的介入,可鼓勵學生提取其工藝流程中的原生材料、階段性半加工材料或加工后的軟性材料,如自然采集的棉桃、蠶繭、原絲、植物麻纖維等,或提取后制成的棉線、真絲、絲絨、粗麻、細麻、細藤等,抑或是蠟染后的布料、經過染色和捶打后的藍染亮布、刺繡后的花片、織造的織錦片段等;甚至制作過程中的染色材料和蠟染輔助配料等,均可成為纖維藝術使用的材料,染色材料除了當地染織工藝所使用的既定面料,還可以嘗試將手邊其他材料進行染色,這一步驟需要繼續鼓勵學生深入去發掘。
2、染織技藝應用
不同的民族染織工藝,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部分染織工藝有相似的地方,染織工藝中可運用其制作技術,但需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對傳統技藝進行再現。如壯錦的織造有其特殊的排列方法和編織口訣,其工藝決定了必須使用獨特的織機才能夠制作,其織造工藝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當代纖維藝術可重在對于其織造工藝的保護,但在材料選擇上,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新的材料用來代替壯錦的原材料“絲絨線”,如使用手工紙搓線后進行織造,在工藝上繼承,但在材料上尋求創新。不同民族的刺繡工藝也能夠通過這個方法嘗試實驗,如龍勝紅瑤服裝上的紅色刺繡類似十字繡技藝,原材料為染色棉線,學生要盡可能從生活中尋找替代材料,可將材料進行再造,使之達到能夠進行制作的要求,再用其刺繡技藝將工藝展現出來,甚至不拘泥于原刺繡工藝的色彩偏好。水族的馬尾繡制作有一定的難度,但制作出來的繡品有一定的凹凸效果,原始技藝是用絲線纏繞在馬尾上,再將纏繞好的絲線盤繞出一定的圖案,這種技藝對當代纖維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發,纏繞物和內芯不一定使用絲線與馬尾,可尋找其他材料,如使用麻纖維或細藤條做內芯,使用天然麥稈從中孔處縱向分割為若干等分,再將分好的麥稈纏繞于麻線上,接下來使用馬尾繡的盤繞固定原理,將纏繞后的麥稈堆砌固定,形成新的纖維畫面。
3、圖案符號立體化
民族染織工藝中無論是織造、刺繡,還是蠟染、扎染,除了水族馬尾繡之外,其圖案均呈現出平面化特征,當代纖維藝術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運用民族染織工藝中的動植物紋樣和幾何紋樣,制作出具有起伏的視覺效果,呈現出淺浮雕或高浮雕的表現形式,材料不局限,色彩也可以根據作品的材料及主題等做出相應的調整,如壯錦中的蟒紋,侗族刺繡中的鳳紋,均可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出起伏的視覺效果,使平面化的圖案符號立體化,觀者在欣賞時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出其圖案紋樣的微妙變化,打破人們對原有民族染織工藝的認知,這一方法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曾經嘗試使用,具有一定的教學效果,如學生將半透明紙張剪成正方形或圓形片狀,再對其進行堆疊,使之形成原染織物的圖案紋樣,通過密集和疏松把握其虛實,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4、表現形式創新
當代纖維藝術其材料之廣泛、表現形式之多樣,已成為業內共識,民族染織工藝進入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材料應用還是對于民族染織技藝的再現,以及圖案紋樣和色彩搭配等,宗旨是尋求創新,形成符合當代藝術語境的新作品。這就對學生的作品綜合把握能力形成了較大的考驗,若選擇了民族染織工藝過程中的材料,在接下來的表現形式上則要改變其原始技藝特色,盡量不要原原本本地去還原既有的染織工藝,否則與創新容易相悖。如侗族傳統服裝中的亮布,制作工藝極其復雜,需要染色后使用特殊工具進行捶打,反復幾次后,再刷上雞蛋青,當代人因其制作耗時已極少生產,但這種面料不僅輕薄,且具有特殊的光澤,在當代纖維藝術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認識這種面料的特性,并且充分發揮它固有的材料語言,無論是將其制作成具有2.5維效果的家居用品、佩飾物品,還是將其破碎后通過拼接、堆疊成為其他藝術形式,均是對地方染織工藝的再應用。
在纖維藝術創作時教師需幫助學生把握好作品的主題,即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理念,不然容易出現“為了創新而創新”,作品會過于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忽略作品的“魂”,最終呈現出的藝術效果也并不理想。在藝術與科技的不斷進步的當下,適當鼓勵學生將科技的力量融入纖維藝術作品中,如作品與觀者的互動效果,但科技的融入一定要與作品結合緊密,不能出現故意為之的痕跡。
二、教學培養模式
對于纖維藝術的教學,不同的專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服裝服飾專業、產品設計專業、家飾用品專業、藝術品創作專業對纖維藝術的教學目標均不相同。在此,筆者提出,民族染織工藝介入纖維藝術教學的過程中,需根據教學培養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除了依托學科的要求,還能夠將課程在考察后分成兩個層次進行,先以纖維藝術實用產品進行設計制作,再將其“去功能化”,排除“實用”的束縛,進行自由的纖維藝術創作階段,讓學生充分體驗纖維藝術的不同,與助于學生對纖維藝術建立更深的理解。
1.產品創新
廣西運用民族染織工藝制作的纖維藝術實用產品雖然在10年來不斷在推陳出新,但整體面貌仍然缺乏創新力,產品的種類不夠豐富,教學目標中立足于纖維實用產品創新,需以“實用化審美法則”為宗旨,鼓勵學生在產品設計時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美感、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結合不同的市場需求進行設計改良或創新。如壯錦新型產品配色一改以往壯錦的色彩特點,逐漸推出淡雅色系、活力色系、莊重色系等多種配色風格,但在產品類型拓展上較少,常見的仍是圍巾、披肩、布包、扇面這幾類。由于原始壯錦制作工藝耗時較多,其產品成本較高,可根據目前廣西的需求現狀針對不同群體進行相關產品開發,如家居物品中的壁紙、軟包、燈罩;人體佩飾中的帽子、鞋子、包包等方面可使用壯錦進行局部裝飾;在民族節慶時,可設計一些與節日主題相應的小紀念品,如壯錦小香囊;或將壯錦圖案提取后設計成年輕人群體喜愛的文創產品等。
2.纖維藝術品
纖維藝術品是不以實用為目的的藝術創造,是學生藝術價值的直接體現,部分具有藝術美感的纖維藝術品可適用于特殊的公共空間或主題空間,也有一部分重在體現主題思想,不以視覺美感為最終目標,教學中若是以當代纖維藝術為培養目標,根據考察后對民族染織工藝流程的認知,引導學生從整個工藝流程的某一個環節入手,進行思考,如上文教學方法中提及的材料、染織技藝、圖案紋樣、色彩等多方面,找到學生各自最有興趣的點,由點及面,進行一定數量的課堂小稿練習,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結語
廣西多個民族的染織工藝精彩紛呈,在介入纖維藝術教學課程的過程中,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還有較大的挖掘空間,仍然有更多的教學方法有待探索和總結,最終的目的是在應用民族染織工藝的同時,通過藝術院校的教學,使這些民族染織工藝以更新更時尚的語音被公眾認知和理解,借以從另一方面對民族傳統工藝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