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知欣
摘要: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是學生今后學好數學的基礎。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本文談幾點粗淺看法。
關鍵詞:計算能力;提高;算理
一、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口算訓練
一是提高學生口算的準確率和速度。我會根據學生知識結構,有意識地讓學生記一些特殊數學的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兩個數(73和27,98和2等);積是整百、整千的兩個數(25x4,125x8等)。這些計算結果的記憶,不但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二是每堂課上安排練習。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分鐘的口算練習。三是多種形式變換練。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游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
二、講清算理,為正確計算提供依據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可以操作、圈畫的素材,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審視自己的操作過程,并整理和提升,使抽象的算理變得直觀形象。如在教學三年級的“兩位數乘兩位數”14x12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直觀的點子圖作為研究素材,使學生的思維軌跡在點子圖上留下足跡,讓學生清楚“法中見理,理中得法,原本不可剝離”。
三、加強估算訓練
估算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運算”,運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對計算的結果做預先定位,快速地確定計算結果的取值范圍。如個位是3和8,相加的個位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x26積不可能是兩位數等等,在計算前可進行估算,使學生合理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在計算后對結果也進行估算,可以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檢驗。比如:124x42,計算前讓學生估算一下,學生把125看作120,把42看作40,125x40=5000,所以124x42大約在5000左右。然后在計算后繼續讓學生估算,兩個數的個位上分別是4和2,所以所得乘積的個位上肯定是8,與計算出來的結果對比,若不是8,則錯誤,起到了檢驗的效果。
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一看,就是認真對數。要求學生在抄題和每步計算時,都應當及時與原題或上一步算式進行核對,以免抄錯數或運算符號。二想,就是認真審題。引導學生先審題,弄清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沒有簡便的計算方法,然后才能動筆算。計算必須先求準,再求快。三算,就是認真書寫、計算。作業、練習的書寫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規范,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尤其要符合規范,數字問有適當的間隔,草稿上的豎式也要數位對齊、條理清楚,計算時精力集中,不急不搶。四查,就是認真演算。計算完,首先要檢查計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檢查數字、符號會不會抄錯,小數點會不會錯寫或漏寫;再次,對計算中途得到的每一個得數和最后的結果都要進行檢查和演算。因此,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途徑。
五、引入競爭機制,訓練學生準確、快速的計算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可以組織搶答競賽,如“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筆算除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等內容都可以。或者運用電腦計時器,看誰能在教師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使課堂氣氛時而緊張時而活躍,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訓練學生準確迅速的計算能力。活動的環節不宜太長,10分鐘左右即可。這時,作為教師,要特別關注學困生,引導學生與自己競爭,當學生看到自己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對的題越來越多時,會更有信心地進行數學計算,從而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總之,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隨時隨處、堅持不懈地進行練習。拋開現代化的計算工具,勤動手、勤動腦,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積極計算。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相信,學生的計算能力定會有顯著提高。
(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