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秀
【摘 ?要】閱讀是一種通過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的途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即學生只有接收到教師的“閱讀信號”后才開始進行閱讀,這導致閱讀教學一直處于低效的狀態(tài)。那么,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教師只有從自身做起,以自身影響學生,同時伴隨閱讀方法的傳授,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從心里愛上閱讀,從而自主閱讀,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一直呈現(xiàn)“高輸入,低輸出”狀態(tài)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于閱讀缺乏興趣。不少學生表示,平時只喜歡看比較淺顯寓言、童話或神話故事,對于蘊含許多現(xiàn)代文章既不“感冒”,也難以推測出其中的道理。這是由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對此,教師可適當增加閱讀中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閱讀,或者以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閱讀,直至找出問題對應的答案。
例如,在學習《春潮》時,課文和插畫難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先讓學生略讀一遍課文,在此基礎上播放春潮的視頻,視頻中江水將堅冰打碎的畫面能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使他們直觀感受到波瀾壯闊的場景。視頻觀看結(jié)束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重新閱讀一遍,讓學生能在文章中找到與視頻相對應的文章中描寫春潮宏大氣勢的短語或句子。這樣一來,學生的感官得到刺激后,可以更好地釋放情感,與文章產(chǎn)生共鳴,在激發(fā)學生進行閱讀的同時使學生學會素材的積累。又如,在學習《沙漠之舟》時,學生根據(jù)課文的題目無法想到文章的描寫對象是駱駝,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之初提出問題:“我們今天要學《沙漠之舟》,你們知道什么是‘沙漠之舟’嗎?”學生紛紛表示沒聽說過,此時進行授課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如什么是沙漠之舟,為什么說它是沙漠之舟等等。
二、創(chuàng)設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
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教師將自己置于高于學生的位置,與學生之間的交談也多以命令的語氣,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產(chǎn)生了較大的“鴻溝”。要想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教師首先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再緊張、機械地接收知識,而是可以在閱讀途中遇到問題向教師提問,質(zhì)疑教師,質(zhì)疑教材。
例如,在講解《你一定會聽見的》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筷子、杯子、盤子和碗,帶領學生閱讀過文章后,將上述物品展示出來。教師可以自行敲打盤子、杯子,也可以邀請學生上臺表演,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引導其他學生認真聽。另外,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出示音樂人用這些器具進行表演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源于生活中的聲音的美妙,從而養(yǎng)成聆聽生活中的聲音的習慣。又如,《我們的手》是一篇比較輕松歡快的詩歌,學生學習時不會有理解上的問題。教師可在閱讀教學完成后引導學生討論父母和自己之間的趣事,旨在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中的實例來深度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根據(jù)自己的想法進行仿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所說的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于父母的感情,如有學生說“媽媽不經(jīng)常在家,在家不怎么和我玩”,經(jīng)了解可知,該學生的母親是一名醫(yī)生,平時工作較忙碌,學生和父親相處的時間較多,對于母親的感情既親近又疏遠。教師:“你知道嗎?雖然媽媽平時的工作很辛苦,但還是要回家陪你玩,媽媽不是不愛你,你要找時間主動向媽媽說明你的困惑。”在教師的引導下,該學生和母親的關系親近不少,由此,學生和教師的關系也親近不少,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都會告知教師。
總之,良好閱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由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努力共同營造,讓學生在歡快和諧的環(huán)境中進行閱讀,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三、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閱讀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材積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生吸收作者的思想和看法,以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或?qū)⑵溥\用于寫作中。對此,要求教師以身作則,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只有教師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每天閱讀、做讀書筆記等,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另外,教師可以在課上開展閱讀活動,鼓勵學生之間討論最近閱讀過的書籍并記錄,教師選取其中“閱讀率”最高的一本進行簡單講解,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并系統(tǒng)的梳理文中的人物關系。
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中描寫魯迅先生的詞語勾畫出來,重點分析文章刻畫了魯迅先生的什么形象。在學生已大概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后,教師可進行提問:“文中魯迅說的‘碰了回兒壁,就把鼻子碰扁了’是作者小時候理解的意思嗎?你能結(jié)合你對文章的理解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嗎?”提問不是教學的目的,而是希望通過提問使學生養(yǎng)成結(jié)合當時的背景進行閱讀的習慣。又如,在一次閱讀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最近閱讀的書籍并簡單進行故事介紹。小組成員在小組內(nèi)部發(fā)表看法,其余成員要及時做好記錄,自己已經(jīng)看過的書籍可以結(jié)合同學的說法進行對比,沒有看過的書籍可以先記錄,隨后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以作比較,最終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學習效果。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可深入小組內(nèi)部,參與小組內(nèi)部的討論并記下學生閱讀最多的書籍,分析其吸引學生的原因,并帶領學生回顧一遍文中的主要人物關系和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另外,在學習學生易理解的課文前,教師可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將文中的主要問題提供給學生,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將答案寫出來的同時記錄文中的好詞好句,養(yǎng)成摘抄的好習慣。就此,教師可隨機檢查學生的“好詞好句本”,以保證學生將習慣落實到平常的學習中。
四、增強自主的閱讀意識
學生的閱讀一般是隨著教師的指導進行的,只有教師在課上指出“課下你們要閱讀××書籍”后,學生才會被動地進行閱讀。這種閱讀不是發(fā)自學生的內(nèi)心,所以學生大多抱著敷衍教師的態(tài)度簡單粗略地閱讀,教師在課上提問時能回答上一兩句即可。對此,教師要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以相同論點或不同論點的文章吸引學生繼續(xù)閱讀,從而達到吸引學生自主閱讀的目的。
例如,在學生閱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牛虻》《青年近衛(wèi)軍》《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學生任選其一即可。由于學生已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于保爾·柯察金廣為流傳的名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啟發(fā),這三本書對于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堅強意志的熏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翻譯的原因,中文譯本對于學生來講可能缺乏吸引力,教師可以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為對比,要求學生在閱讀過后分析兩者的異同。
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養(yǎng)成閱讀完一本書后自行搜集同類書籍的習慣,并將閱讀心得逐漸整理成冊,為寫作提供素材。又如,在學習《美猴王》時,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大多在課下已經(jīng)閱讀過《西游記》,雖然許多學生閱讀的并不是原著,但對于課本中的內(nèi)容以及美猴王的個性有大致了解,教師的授課過程明顯較為輕松。
教師在講解完成后,可引出《西游記》中其他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對于神話故事較為向往,因此討論時也有話可說,同時,沒有閱讀過《西游記》的學生也會在課下偷偷“補課”,以免在討論時無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種逐步引導學生的方法可以使學生意識到閱讀的好處,從而在課下自行閱讀,達到新課改所說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目的。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低效的現(xiàn)狀只靠理論是不行的,一線教師要結(jié)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在接收新理論的同時將其應用于實踐,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出適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方法。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