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桂
【摘 ?要】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數學教育倡導數學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也就是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結起來,讓學生運用生活現象理解數學知識,再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以提高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創新型數學人才。那么,如何將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呢?本文從生活化情境入手進行了研究,希望對廣大的小學數學工作者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活;情境;數學課堂
生活化情境,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構建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或用于導入新知,或用于探究新知,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和濃厚的興趣,進而轉變數學學習態度,提升數學學習效率。但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在構建生活化情境時要注意幾點問題:第一,情境內容必須符合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或者知識儲備;第二,情境必須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第三,生活化情境必須與教學內容相關聯,要能引導學生經歷、歸納數學知識。只有滿足以上條件,小學生才有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才能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
一、生活化情境對于小學數學課堂的意義
生活化情境對于小學數學課堂,就像源頭活水,給數學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生活化情境下,首先,小學生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記憶數學知識,感知數學的本質;其次,生活化的數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興趣,促使其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并在過程中經歷大腦思維活動,鍛煉數學思維;再次,生活化情境源自真實的生活,幫助學生搭建起了數學與生活的溝通橋梁,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最后,生活化的情境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發散能力,使學生具備創新的素質。總之,生活化情境對小學數學課堂意義重大,可以幫助小學生實現數學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二、小學數學課堂應用生活化情境的實踐
既然將生活化情境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上益處多多,教師就應該積極進行課堂的改革創新,將生活化情境合理融入數學教學當中。那么,如何利用生活化情境進行小學數學課堂實踐呢?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立足生活體驗,理解數學知識
生活中許多有趣的現象都和數學知識有關。但是,由于認知經驗少、數學知識淺薄,學生對這些現象往往“視而不見”,沒有多加思考。這時,教師就可以把這些生活現象利用起來,將其引入數學課堂上,讓學生體驗生活現象,感知其中蘊藏的數學原理,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時,我就運用生活化情境組織了教學,引導學生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借助多媒體給大家展示了一個生活情境圖,即,笑笑家在街角的東南方向,在其前面300米的位置有一家游樂場,再往前面走200米是商場,游樂場對面的250米處有一家報刊亭,報刊亭旁邊200米是一家醫院,醫院再往前走700米是一座圖書館。之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要播放這個生活畫面嗎?想一想,這和我們要學的數學知識有什么關系?”然后,學生進行了觀察、思考。在思考中,學生發現這個情境與位置有關系。于是,利用情境,我組織學生學習了新課,在情境中體驗了“位置與方向”相關的數學知識。
笑笑從家去圖書館,怎樣說清楚她要走的路線?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又回顧了生活情境圖,之后描述了情境,鍛煉了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深刻體會到了位置的概念,快速辨別了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提高了用數對判斷目標位置的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立足生活情境進行體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增強數學學習能力。
(二)聚焦語境推理,獲取數學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推導數學定理和公式的邏輯基礎。脫離了數學概念,學生無法形成數學思維方法。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概念的形成、理解和應用。但是,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小學生經常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概念,導致數學基礎不牢靠,耽誤了后面知識的學習進度。對此,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情境,構建一個生活化的數學概念語境,促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生活化語境中推理、分析、概括數學概念,從而深刻掌握數學概念,進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培養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正負數”時,我就利用生活化情境組織了一個概念推理的語境,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深挖、理解概念,學會用抵消的思想處理數學問題。具體過程如下:
教師:同學們,大家是不是都玩過剪刀石頭布的游戲?
學生:玩過。
教師:在今天上課之前,我們再來玩一次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好不好?
學生:好。
教師:可是,游戲中,怎樣計算誰輸誰贏呢?贏一局得1分,輸一局得-1分,平局得0分,之后,根據這個得分來分勝負,這樣好不好?
學生:好。
之后,我組織了游戲,引導學生不自覺地經歷了含有負數的生活情境,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游戲結束之后,我引導學生計算雙方的得分。在計算的過程中
學生問:“贏一局和輸一局的分數可以抵消嗎?”
我反問:“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結果是什么?”
學生答:“抵消就是-1分和1分平了,最后得0分。”
此時,我再問:“同學們,現在想一想‘-1’在數學中代表著什么?有什么意義?”
根據之前的情境和數學書本知識,學生進行了總結和概括,抽象出了“負數”的概念,并深刻理解了負數的實際意義。可見,利用生活化情境進行推理,可以幫助學生獲取數學概念,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三)依托情境演繹,探求數學新知
演繹是一種思維活動,是指根據前提必然能得出結論的推理。在數學教學中,演繹是一種常見的獲取數學知識的途徑。在演繹中,學生可以提高思考力,獲得獨立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但是,由于抽象思維能力差,演繹對于小學生而言比較困難。對此,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依托情境進行演繹,弱化數學知識的推導難度,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生活場景中積極探索、獲取數學新知,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我依托生活情境進行了規律的演繹,具體過程如下:首先,構建生活情境:小明和小李去果園中采果子,摘了30個桃子、40個梨子和50個蘋果,小明和小李一共摘了多少水果?之后,引導學生口頭列式,有的學生列式(88+104)+96,也有的學生列式88+(104+96),然后我提出問題:口頭列式應該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判斷后的得數會相同嗎?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共同討論、解答問題。
在討論中,學生發現(88+104)+96=88+(104+96)。繼而,我又問:“這個規律可以應用到所有的算式中嗎?”針對問題,學生利用替換的方法將具體的數字替換成了◇、☆、◎幾個符號,然后進行推理。在推理過程中,學生發現(◇+☆)+◎必然等于◇+(☆+◎)。由此,學生演繹出了加法結合律。所以,在小學數學進行中,利用生活化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探求數學新知,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生活化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積極運用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將生活與數學進行緊密結合,一方面,借助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