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成
【摘 ?要】在初中國畫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國畫知識時,應當運用與學生學習能力、學習進程相符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本文主要從臨摹打造基礎、畫稿學習造型、實踐體驗繪畫、分析提高技能等方面探討初中國畫教學方式。
【關鍵詞】初中;國畫;教學方式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在開始教授學生學習國畫內容時,必然要先從臨摹開始進行教學,之后才能夠逐漸教授學生學習畫稿,并讓學生自己進行國畫創作。臨摹是學習國畫的基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盡可能讓學生多從臨摹過程中學習美術知識,掌握美術學習的方法。
一、臨摹打造基礎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授學生進行臨摹的時候,可以從基礎的臨摹皴法開始,讓學生臨摹各種不同的皴法,并告知學生這些皴法的應用方法。這樣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應用更多的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臨摹皴法,逐漸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
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寄情山水》這一美術課程時,就需要讓學生從臨摹開始進行學習。由于這一課程內容有關國畫山水畫,因此教師在為學生提供臨摹內容的時候,就需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學生進行臨摹的山水皴法。我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可以用于畫山的斧劈皴、披麻皴、云頭皴、雨點皴、荷葉皴、解索皴等皴法,讓學生在課堂中臨摹這些皴法,并將這些皴法運用于山體的塑造上。
此外,還為學生展示了可以用于畫水的方法,有網巾水、“人”字水紋、波浪紋等。當學生逐漸在臨摹過程中掌握了這些描繪山石和水文的皴法和形式之后,學生便在此過程中,能夠逐漸掌握山石、水紋的刻畫方法。這就為學生以后的國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能夠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靈活運用這些臨摹的知識進行國畫的創作。使學生在此基礎上,能夠將自己對于國畫的創作更進一步。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國畫知識時,應當從臨摹開始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臨摹階段打好基礎,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畫稿學習造型
當學生打好臨摹的基礎之后,教師就可以教授學生畫稿。在國畫學習中,畫稿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國畫中的構圖與造型,使學生懂得應當如何處理畫面中的內容,通過畫稿,學生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并使自己的國畫創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梅竹言志》這一課程內容時,便可以讓學生在此課堂中學習畫稿。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先為學生展示幾幅描繪梅、蘭、竹、菊的中國畫,讓學生觀察這些畫面中是如何描繪梅、蘭、竹、菊的,是如何對這些內容進行構圖的。這樣便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對這類作品進行構圖的方法。我在教授學生學習這一課程內容時,便為學生展示了王冕的《墨梅》圖,讓學生觀賞這幅畫作中的構圖、布局。并向學生進行簡單介紹:“在這幅繪畫中,王冕在畫面的布局上別具匠心,從畫面的右側向左側伸展出一枝梅花,而梅花的主干呈弧形,這就使畫面的構圖非常雅致。再在這一主干上添上一些小枝的梅花,便能夠給畫面增添一些文雅的氣息。”在為學生講授了這幅畫面的構圖方式之后,我便讓學生自己對其中的造型進行觀察,并讓學生自己試著進行畫稿練習,讓學生先用鉛筆勾畫線稿,之后交給我進行點評。我在為學生提出相應的修改建議之后,便讓學生自己根據這一畫稿開始學習繪畫創作。在此課堂中,學生在學畫線稿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改自己畫稿的造型與構圖,在反復練習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了畫稿的方式,并在繪畫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繪畫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為學生設置畫稿這一教學內容,使學生可以通過畫稿逐漸掌握繪畫的造型、構圖與布局。由此,便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自己的國畫學習水平。
三、實踐體驗繪畫
當學生能夠自己熟練進行造型的塑造,并能夠學會繪畫的布局之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己試著進行繪畫創作,從實踐中體驗國畫的創作。教師在學生進行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應適當地為學生糾正他們在繪畫中的錯誤,使學生能夠掌握國畫的繪畫方式,使學生能夠達到自己的繪畫預期。
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寄情山水》這一課時,讓學生進行皴法的臨摹、構圖的塑造之后,便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在體驗中了解國畫的繪畫方式,使學生充分認識繪畫的方法和步驟。我在教授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進行國畫的繪畫體驗,讓學生自己在繪畫過程中進行繪畫創作。在這一過程中,我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構圖用筆墨描繪自己的畫面。一位學生在開始進行實踐的過程中,經常蘸完墨水就在宣紙上進行繪畫,這時,宣紙由于受墨太多,會暈染開,他的畫面中就形成了一片烏黑。于是,我讓學生在蘸取墨水之后,將筆從硯臺的邊緣劃過幾次,這樣便可以將毛筆蘸取的墨汁擠出來一部分,學生在用毛筆描繪山體或水紋時,便不會再將宣紙弄成一片烏黑的狀態了。這樣一來,學生在反復進行繪畫的過程中,便能夠逐漸掌握畫國畫的方式,逐漸在繪畫過程中減少失誤。學生也在體驗繪畫時,將自己之前學到的各種皴法與描繪水紋的方法進行了運用,使畫面呈現更為和諧。因此,教師在初中國畫教學中,應當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繪畫,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逐漸掌握繪畫的方式與方法,逐漸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
四、分析提高技能
當學生已經在實踐中對國畫的繪畫方式進行了體驗,并逐漸能夠自己創作出簡單的國畫作品之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便可以通過為學生分析一些名家畫作的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繪畫的技能,也可提升學生的美術知識。在教授學生學習繪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掌握相應的繪畫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提高自己的繪畫能力。
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筆墨千秋》這一課程時,便可以通過為學生分析我國歷史中國畫名作的方式,拓展學生的美術知識,使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能夠得到加強,使學生的美術學習方式可以得到拓展。在這一美術課程中,我便為學生分析了徐渭的《墨葡萄圖》:“在這幅畫面中,徐渭在《墨葡萄圖》中,用墨與水的不同比例進行繪畫,使畫面中呈現出墨色的千變萬化。畫這種畫作,在運筆時要注意輕重緩急的變化,要運用提按使轉的方法進行繪畫,才能夠形成這樣的畫面形式。”之后,我還為學生解讀了倪瓚的《容膝齋圖》:“在倪瓚的這幅畫面中,所運用的主要是干筆,刻畫樹木的時候運用了蟹爪法,刻畫山石運用了折帶法,筆墨創作極為淡雅,多用干筆皴擦,畫面也非常整潔。”為學生分析了這些畫面中的繪畫技能之后,學生便可將這種繪畫的技能牢記下來,并在自己進行繪畫時,運用這種技能進行繪畫。教師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還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國畫作品中所融入的繪畫技法與繪畫技能,能夠使學生的美術知識得到積累,使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提升。
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國畫的時候,要注意運用合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先通過臨摹為學生打造國畫的繪畫基礎,再運用畫稿使學生學習國畫的造型與構圖,之后通過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國畫的繪畫方式,最后通過分析國畫名作中的技能使學生提高自身的繪畫技能。這樣的授課方式,能使學生在國畫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繪畫水平與繪畫能力。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