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瑞
摘 要: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設計規劃方法是在對自然保護區潛在可能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保護區范圍、性質、類型、發展方向的過程指導自然保護區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制定自然保護區管理各方面的規劃和措施。本位針對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設計規劃方法的研究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是長期指導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
關鍵詞:自然;野生動物;設計與規劃;保護;方法
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設計規劃方法需要全面考慮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完整性、代表性和生態過程性。要加強對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設計規劃方法的研究,綜合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自然保護區選址、野生動物活動范圍等多方面因素,旨在最大限度地發展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1、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設計與規劃方法概述
自然保護區是指以保護自然為目的,將一定范圍內的土地和水,包括保護對象,劃分為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根據現行法律,野生動物被視為人類財產。盡管對這類財產的管理表面上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但其合法的勝利仍取決于人類利益的需要和滿足。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家養動物不存在物種滅絕的危險,而野生動物的法律地位與家養動物沒有區別。然而,由于它們不受人類力量的直接控制,在物種不會面臨滅絕風險的前提下,使用這種財產必須是正當的。這種法律思維將野生動物視為”活的”財產,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典型表現。”保護”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的管理和利用制度,是以滿足人的利用為前提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在維護生態平衡、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改善人民生活環境、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野生動物保護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設計缺乏理論依據,缺乏對自然保護區系統規劃的重視,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內部功能區劃不合理,缺乏頂層設計,未能從區域生態系統的角度對自然保護區進行規劃,形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空白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內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保護區的設計過分強調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在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代表性和維護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自然保護區的設計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
3、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的設計與規劃方法
3.1基于生物多樣性地理分布格局的設計
生物多樣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明顯的緯向和垂向變化規律,即低緯度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普遍高于高緯度地區,且生物多樣性與海拔高度呈負相關。然而,生物多樣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并不完全一致。當地野生動物聚集,即有生物多樣性熱點,這是自然保護區選址的重要依據。大種群是由許多局部分布的種群組成,即種群中存在種群,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集種群理論。隨著自然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以及當地物種種群的消失,集合種群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20世紀末,根據離散斑塊、當地種群滅絕風險和生境斑塊的隔離程度確定了聚集種群的標準。在Levins模型的基礎上,研究者們對當地種群動態、滅絕、定殖隨機性和模型假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逐漸形成了集島嶼生物地理學和經典集合種群理論為一體的現代集合種群理論。基于生物多樣性地理分布格局的設計與規劃,有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效果。
3.2基于保護空缺分析、保護優先區評估和系統保護規劃進行選址
近些年來,保護空缺分析、保護優先區評估和系統保護規劃等方法被用于確定自然保護區選址。近年來,通過保護空缺分析、保護優先區評價、系統保護規劃等方法確定自然保護區的位置。其中,保護差距分析的分析過程簡單易行;保護優先區的評價適合于大規模的綜合評價,為決策提供依據;而系統保護規劃體現了信息時代系統性、綜合性的特點,對數據精度要求較高。近年來,系統保護規劃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在我國,保護空缺分析廣泛應用于區域和國家級自然生態系統、瀕危動植物等的評價,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空缺分析。重點保護區的評估主要依據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具體的類群,如重要的鳥類區和重要的植物區。在基于大規模生物多樣性數據確定保護重點區域時,可能存在一些誤差和不確定性。在我國,重點保護區評價側主要尺度生物多樣性熱點和分布中心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基礎,發展緩慢。
在我國,系統保護規劃具有一定的應用優勢。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長江流域、海南島等地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漳廬等。利用marxan模型,以140個指示種為基礎,提出了5383.7kmz的保護優先區。同時,對兩棲爬行動物、魚類、蘭花等類似生物類群以及濕地等特殊生態系統進行了系統保護規劃。
3.3基于面積大小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的設計
生境破壞和破碎化是野生動物保護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地區存在明顯的”生境島”。目前,許多自然保護區都處于這種狀態,因此可以利用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模型來確定自然保護區的適宜面積。自然保護區面積越大,物種及其棲息地就越能得到保護。大型食草動物保護區的面積一般需要大于100kmz才能有效保護其種群,如果考慮面積大小、種群生存能力和周圍斑塊的隔離度,就可以解決自然保護區的問題。然而,自然保護區面積的確定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受當地自然、社會經濟和周邊斑塊質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標準和依據。但在許多自然保護區的規劃設計中,很少考慮面積大小對其內部主要保護對象的影響,也沒有確定生態保護區規模的方法。
結束語
目前,隨著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范圍的擴大,開始有更多的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該模式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意識到其可以對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設計規劃方法的進行有效實施,從而實現生態資源利益的最大化,該模式目前在我國的運用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應綜合運用多種設計規劃方法,有助于解決野生動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實際問題,并在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基礎上對相關理論進行了驗證。
參考文獻
[1]肖文武,王蘭新.野生動物保護廊道規劃設計模式探索——以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為例[J].山東林業科技,2015,45(04):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