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璇
摘要:目的:探討產科護理新模式對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方法 從本院收治的孕產婦中抽選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護理組50例, 采用常規產科護理;參照組50例, 采用產科護理新模式。比較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及剖宮產率。結果 觀察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1]結論 產科護理新模式在產婦分娩中的應用能夠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剖宮產率。
關鍵詞:產科護理;新模式;自然分娩;剖宮產;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當前產科臨床上越來越多產婦為了避免長時間分娩疼痛而選擇剖宮產。然而部分產婦因對自然分娩過程感到害怕, 從而選擇剖宮產, 認為這種分娩方式可以減輕在產程過程中的疼痛。實際上, 自然分娩具備更多優越性, 出現剖宮產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產婦對自然分娩缺乏了解, 因此, 必須采取護理干預措施, 讓孕婦對自然分娩有進一步了解。但要保障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與健康, 臨床上提倡自然分娩, 降低剖宮產率, 有助于產婦產后身體更快恢復。[2]因此在護理模式的應用上, 應轉變過去傳統護理模式, 提倡和實施全新的護理方法, 為產婦提供更人性化的護理。為了探討產科新護理模式在促進自然分娩率中的作用, 本研究選擇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產婦,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研究與分析, 將其整理形成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產科分娩的產婦100例, 根據產婦床號分為護理組與參照組。護理組產婦年齡21~38歲, 平均年齡(28.26±1.45) 歲。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 (40.68±0.02) 周。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20例、中專及大專19例、本科及以上11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37歲, 平均年齡 (2 8.1 9±1.3 8) 歲。孕周:3 9~4 1周, 平均孕周 (40.59±0.04) 周。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19例、中專及大專17例、本科及以上16例。單胎、足月、標準頭位; 無剖宮產術指征;無急診情況;? 精神狀況良好; 身高在155~175mm范圍內; 體指數為18~30kg/m2; B超預測胎兒體重在2.5~4.0kg; 產婦及家屬知情同意。
兩組產婦在性別、年齡、孕周、文化水平方面對比, 無統計學差異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護理組孕產婦接受常規產科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每天對孕產婦常規監測血壓和胎心, 開始分娩后助產士和助手協助孕產婦分娩。參照組孕產婦接受產科護理新模式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1) 產前評估:護理人員針對孕產婦個人文化背景、自理能力、健康狀況以及社會支持等進行綜合分析, 并制定適宜的護理方案;加強心理疏導和健康宣教, 糾正孕產婦及其家屬錯誤觀念, 提高其對自然分娩重要性的認知度;告知孕產婦自然分娩可能帶來的疼痛, 讓孕產婦知曉所有符合自然分娩指征的均可做到自然分對產婦進行產前的健康教育, 講解自然分娩的好處以及剖腹產的弊端, 增加產婦對生產方式的了解, 樹立產婦自然分娩的信心和決心;(2) 產時人性化服務:產時服務不再是簡單的完成分娩, 而是支持、保護和實現孕產婦及其家屬對產期和分娩期望的一個過程; 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產婦的情緒變化, 通過溝通交流、播放舒緩的音樂、按摩肌肉及鼓勵產婦多行走活動等方式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幫助患者保持放松;保持產房和病房適當溫濕度, 鼓勵孕產婦宮縮間歇期參加適當運動, 保持飽滿的精神和充足的體力;臨產承受的壓力、宮縮引起的疼痛以及產程進展等均會給孕產婦帶來極大壓力,產婦臨產前難免會產生緊張、焦躁等情緒, 不利于生產的順利進行,(3)分娩前, 提前帶產婦熟悉產房環境, 并允許一名家屬在消毒后進入產室陪伴生產, 以消除產婦的陌生感和恐懼感, 增加產婦的分娩信心, 從而促進分娩的順利進行。[3]
1.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在錄入EXCEL后導入統計分析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技術資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護理組產婦進行剖宮產的比例明顯低于參照組產婦, 而護理組產婦進行陰道分娩的比例明顯高于參照組產婦, 組間差異比較明顯, 存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P<0.05) 。護理組產婦產程時間為6-12 h的人數明顯多于參照組產婦, 而護理組產婦產程時間為12-24 h的人數明顯少于參照組產婦, 組間差異比較明顯, 存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P<0.05) 。
2結果
參照組50人,其中24人為剖宮產,26人為陰道分娩;護理組50人,其中8人為剖宮產,42人為陰道分娩
3 討論
妊娠分娩是婦女的一個自然、正常的生理過程,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 絕大部分為初產婦,由于大多數初產婦對于分娩缺少足夠的認知, 過于恐懼分娩過程中的疼痛, 為了避免疼痛往往選擇剖宮產分娩, 這是導致我國剖宮產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也從側面體現出醫院的圍生保健、產前教育等工作還存在不足之處, 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 當分娩前胎兒出現異常情況時, 孕婦、家屬、醫生為了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選擇行剖宮產。通過對孕產婦實施新的護理模式, 筆者發現, 自然分娩率明顯提高, 而剖宮產率明顯降低。產科護理新模式對我國的優生優育有重要影響[4]。產科護理新模式實施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孕產婦了解到更多分娩知識, 對自然分娩能夠用正確的觀點看待, 為她們提供精神支持、體力支持與心理支持, 對產程進展密切觀察, 同時關注母嬰狀況, 防止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春麗.產前綜合干預對初產婦分娩自我效能及分娩結局的影響[D].湖南:中南大學, 2018:43-75.
[2]何敏. 產科護理新模式對促進自然分娩的影響[J].醫藥前沿,.北京醫科大學, 2018:24-49.
[3]董小茹, 陳亞萍, 等. [7]易曉梅.產科護理新模式對促進自然分娩的影響[J].健康之路,? 2019, 13 (12) :104-106.
[4]黎秀梅.產科護理新模式在產科中的應用及對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 2018 13 (21) :43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