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思 林桂娟 袁景陽
摘 要:《工程力學》是工科類學生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在教學計劃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其教學效果好壞直接影響到后續課程的學習。但由于該課程內容豐富,概念多,定理多,理想模型多、邏輯性強、推理抽象、數學應用多等,絕大多數學生反應學習起來吃力,難以掌握。因此,教師應正確分析學生現狀,善于在教學過程中研究,總結教學方法和技巧,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關鍵詞:工程力學;課堂教學;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
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無所謂優劣,只有恰當合適與否。筆者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教學經驗尚淺,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認真總結,積極反思,不斷尋找恰當合適的教學方法。因此,筆者根據自身教學,針對《工程力學》課程教學提出以下六點建議和看法。
一、抓好開頭,設疑于導課伊始時。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程導入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新穎、巧妙、適當的導入,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1] 在課程講授之前,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恰當地提出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由疑到思,積極主動進入學習新知識的狀態。
二、強調語言的嚴謹性和書寫的規范化,重視每個符號、每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意義。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語言的嚴謹性,對概念、定理、術語的敘述要準確,不能讓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工程力學定理多,公式多,且大多數定理,公式的成立是基于一定的假設前提的,因此在講述定理、公式時,一定要注意語言的嚴謹性,強調定理、公式的應用條件。如“力的可傳性”必須強調是作用在剛體上的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解釋每個符號、每個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意義,并根據其物理意義,嚴格規范化其書寫,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符號、公式的記憶,避免學習過程中的符號,公式等的相互混淆。 通常規定力用F表示,力矩,力偶用M表示,并結合力、力偶所包含的物理意義,在相應的力F、力矩,力偶M上施加下標,將物理意義賦予符號,便于記憶,如MA(FB)表示作用在B點上的力FB對點A的矩,在求解力對點之矩時,力為矢量,因此括號里為FB;在列平面力系力的平衡方程時,每個方程也必須賦予物理意義,嚴格規定列為式(1)的格式,式(1)第一個式子解釋為所有的力對點A的矩為零,即不能轉動,第二、第三個式子解釋為所有的力在正交坐標軸x,y軸上的投影為零,即不能移動,既不能轉動也不能移動,因此平衡。
三、采用“對比分析法、表格法,聯想法”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有關公式。
四、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
工程力學內容煩雜,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特別在章節課程結束時,教師應將所授章節包含的概念和知識點串成一個整體,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掌握章節內容,便于對章節內容的復習。[3] 此外,教師在講解習題時,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等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如在講解內力圖的繪制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繪制完成的內力圖進行觀察分析(注意邊界點,突變點的內力),并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得出相關口訣,以便學生快速繪制內力圖。如在無均布力,均布力偶作用區段,軸力圖,扭矩圖為平直線,其突變可歸納為左加右減,即從左向右畫,遇到垂直于橫截面的力、力偶時,軸力圖、扭矩圖發生突變,當力、力偶向左時,軸力圖、扭矩圖向上突變,而當力、力偶向右時,軸力圖、扭矩圖向下突變。同樣,在無均不載荷區段時,剪力圖為平直線,其突變可歸納為上加下減,即從左向右畫,遇到沿著橫截面方向的力時發生突變,當力向上時,剪力圖向上突變,而當力向下時,剪力圖向下突變,在有均布載荷區段,剪力圖為斜直線,可歸納為q上斜上,q下斜下,其中q為均布載荷,該口訣解釋為從左向右畫,當遇到均布載荷q向上時,剪力圖以q為斜率向上斜,當遇到均布載荷q向下時,剪力圖以q為斜率向下斜。
五、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多采用“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避免“填鴨式、注入式”教學。
一名優秀的教師不應當只注重傳授已形成的知識,照本宣科,而應當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效的課程學習應該是建立在不斷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的,力學的教學過程更應該是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每個新的知識點講授之前或之后,應該精心設計與新知識點有關的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興趣,并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基礎理論在工程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六、因材施教。
《工程力學》課程教學過程應避免“統一式”教學,提倡因材施教。[4] 因材施教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① 區別對待同一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② 區別對待同一班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區別對待同一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在授課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教學中穿插與其后續專業課所涉及的力學問題相關的工程實例,這樣可開拓學生的思路和視野,讓學生感受學有所用,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如對于汽車服務工程和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在靜力學部分,可對低速行駛的汽車進行力學分析,建立汽車受力模型;在強度理論部分,可對驅動車輪的半軸進行強度計算。區分對待不同班級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學生學習能力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分層次教學,盡量讓所有學生掌握“必需,夠用”的力學知識,并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補充擴展知識。如在講解指定橫截面上的內力求解時,截面法是每個同學必需掌握的方法,在截面法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補充口訣法,讓學習能力稍強的同學可利用口訣法快速計算指定截面上的內力。
結語
韓愈在其《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職責的最好概括,但是在現代社會,緊靠這三條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人才培養要求了,比這三條更重要的是“激發”,激發學生悟道比傳道更重要,激發學生學會學習比授業更重要,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比解惑更重要。本文提出的六點建議和看法正是出于“激發”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 杜飛飛,劉海林. 從《工程力學》課難上反思《工程力學》課程教學.職教與成教[J].2010(24):565.
[2] 卞步喜,劉一華. 材料力學公式記憶法.力學與實踐[J],2007(29):64-65.
[3] 張揚,李四平,趙社戌.“材料力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國電力教育[J],2012(28):59-60.
[4] 盧素英.《工程力學》教學的改革探討.電力學報[J],2008(23):246-248.
基金項目:
廈門理工學院教改基金項目(項目編號:JGY201304),廈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