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翠萍
【摘要】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控制變量法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都有關系時,我們要控制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其中一個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關系——這種分別控制逐一研究的方法稱為控制變量法。“控制變量法”是解決高中化學反應速率實驗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不僅能輔助特定問題找到相應答案,還能讓學生學習并掌握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方法。
【關鍵詞】 控制變量法 化學反應速率實驗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089-01
0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控制變量法是化學探究實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近幾年的中考及市質量分析試卷、各區縣模擬試卷中經常出現控制變量法的分析、運用,本文主要闡述控制變量法在化學反應速率實驗中的重要性。
一、控制變量法在高中化學有關化學反應速率實驗中的應用
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內容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實驗考慮到文科方向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又兼顧學習的全面性,只是安排了演示,學生實驗作了初步的認識,而選修4對此方面的內容則深入探究,在“科學探究”欄目安排了較多實驗。在教學中緊扣必修內容,按選修教材實驗進行探究,也可以就一個背景展開,如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實驗。在高考復習中則適合將上面凌亂的實驗進行整合,如可以整合成三組實驗,分別探究各組化學反應速率實驗受濃度、溫度、催化劑等影響。
二、控制變量法在有關化學反應速率實驗題目的應用
例題: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鉀(KIO3)和亞硫酸鈉可發生如下反應:
2IO3-+5SO32-+2H+=I2+5SO42-+H2O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檢驗,根據反應溶液出現藍色所需的時間來衡量該反應的速率。某同學設計實驗如下表所示:
答案:由實驗2可以看出混合液的總體積為50mL,V1為10mL,V2為40mL,實驗1和實驗2可知實驗目的是探究該反應速率與亞硫酸鈉溶液濃度的關系;實驗2和實驗3可知實驗目的是探究該反應速率與溫度的關系。
三、控制變量法在高考中有關化學反應速率實驗的應用
近年來,各地高考題在考查科學探究活動時,加強了對控制變量法的考查,考查側重于兩方面:一是在設計探究方案環節應用控制變量法,二是在分析數據概括結論中應用控制變量法。
(2018·新課標Ⅱ卷節選改)CH4-CO2催化重整不僅可以得到合成氣(CO和H2),還對溫室氣體的減排具有重要意義。回答下列問題:(2) 反應中催化劑活性會因積碳反應而降低,同時存在的消碳反應則使積碳量減少。相關數據如下:
積碳反應 CH4(g)=C(s)+2H2(g)ΔH=75 kJ/mol-1
使用催化劑X,其活化能為33kJ/mol,使用催化劑Y,其活化能為43kJ/mol,
消碳反應 CO2(g)+C(s)=2CO(g)ΔH=172 kJ·mol-1
使用催化劑X,其活化能為91kJ/mol,使用催化劑Y,其活化能為72kJ/mol,
①據此判斷,催化劑X (填“優于”或“劣于”)Y, 。在反應進料氣組成、壓強及反應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某催化劑表面的積碳量隨溫度的變化關系如下圖所示。升高溫度時,下列關于積碳反應、消碳反應的平衡常數(K)和速率(v)的敘述正確的是 (填字母)。
A.K積、K消均增加
B.v積減小、v消增加
C.K積減小、K消增加
D.v消增加的倍數比v積增加的倍數大
解釋(2) ①劣于??相對于催化劑X,催化劑Y積碳反應的活化能大,積碳反應的速率小;而消碳反應活化能相對小,消碳反應速率大。積碳反應和消碳反應的ΔH均大于0,所以溫度升高,兩個反應平衡均向右移動,K都增大,A正確、C錯誤;升高溫度,積碳反應和消碳反應速率均加快,但由圖像可知,溫度超過600℃,積碳量減小,所以消碳反應速率增加的倍數比積碳反應速率增加的倍數大,B錯誤、D正確。
結語
在實驗教學中對學生控制變量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短期可以幫助學生跳出題海,提高實驗的設計和分析能力,長此以往是對學生終生學習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能力培養,是值得我們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的。
[ 參 考 文 獻 ]
[1]陳穎,陳詠梅,夏勤.控制變量思想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教學研究[J].化學教學,2013(07):26-28.
[2]葉長軍,楊花雨.探究實驗教學中“控制單一變量”思想的培養——以“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為例[J].化學教育,2015,36(0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