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惟嘉
摘要:互聯網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模糊了網上與網下的界限,深化了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互動,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和沖擊前所未有,同時也正深刻影響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關鍵詞:互聯網;新媒體;發展;面臨;對策
一、互聯網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影響的主要表現
(一)催化了輿情謠言爆發
隨著我國進入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政治化、現實化、激烈化趨勢明顯,突發事件、社會輿論和謠言借助互聯網新媒體迅速擴散、炒作、發酵,并誘發群體性的問題頻頻爆發,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負面影響越來越突出。互聯網新媒體已成為意識形態的新領域,微博、微信更是被稱為“突發事件的輿論中心”和“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互聯網新媒體所具有的社會動員、輿論放大、謠言滋生和情勢催化作用在事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催生了新型犯罪形式
近年來,利用和針對互聯網新媒體的犯罪活動呈增長態勢,犯罪手段也不斷翻新。有“逆流”,境外反動勢力利用社交網絡、語音聊天室等進行滲透,直接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人民利益;有“黃潮”,通過即時通訊工具、網絡聊天室等傳播文字、圖片、視頻等色情淫穢信息;有“黑客”,非法入侵計算機信息網絡,危害網絡安全;還有“蛀蟲”,利用計算機技術知識非法牟利。這些加速了不良文化的滲透。
(三)激化了社會矛盾
由于互聯網新媒體實時性和匿名性特點,導致權利和義務極度不對等,使網民無所顧忌地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編造傳播虛假、有害信息。同時,互聯網新媒體的交互性特點,也使得信息傳播具有“放大效應”,社會輿論尤其是一些敏感、貪腐、維權信息,容易引發“蝴蝶效應”,使局部問題全局化、簡單問題復雜化。
二、互聯網新媒體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責任分散,缺乏統一管控。互聯網新媒體的行政監管涉及信息產業、宣傳、公安等諸多部門,多頭管理,分散執法,尚未建立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執法力度不夠。當前互聯網違法犯罪主要由公安機關通過專項行動、運動式方式予以打擊,各職能部門常規性配合還不夠密切,尚未形成齊抓共管局面,對各種新型違法、危害社會安全的行為打擊力度不夠。
二是硬件不足,能力建設落后。技術手段是互聯網新媒體管控的核心。近年來,網安基礎設施和技術手段有所提升,但與新形勢新要求相比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網安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如專業計算機取證設備較少、基礎數據庫建設薄弱。我國互聯網新媒體發展時間短、速度快,管控技術的研究開發還處于各省市各自為戰的局面,持續投入不足、資源共享程度低、功能不夠健全、信息獲取不夠及時全面,尤其還沒有適應對跨區域即時語音對講、網絡社區關聯、LBS等網絡新應用的管控要求。
三是立法滯后,法律法規薄弱。相對于互聯網新媒體的飛速發展,配套法律法規的修訂與制定相對滯后,一些網絡違法犯罪行為認定還缺乏可操作性,公、檢、法對電子數據的取證、鑒定制度尚未達成統一。一個是立法存在盲點。目前,尚未形成以基本法律為主干,其他法律、政策、行政規章為補充的專業性法律體系。另一個是立法層次不高。涉及互聯網新媒體的法律法規名目繁多,但多數是行政規章,級別低權限小,內容不夠明確、細化,且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分歧。再一個是立法調整滯后。當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未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變化及時研究調整,對先進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借鑒力度還不夠,多停留在形式層面,尚未涉及到關鍵環節。
三、創新互聯網新媒體管理的主要對策
(一)轉變觀念意識,創新管控思路
注重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被動回應轉變為主動公開信息。面對重大突發事件和質疑,第一時間主動發布權威聲音,避免信息多級傳播導致扭曲和變異。二是從單純防堵轉變到疏堵結合。把突發事件視為常態,對于正常發生的、已眾所周知的事實,不限制其傳播,而是及時公布事實真相和處理進展情況,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危機應對。三是從注重內容轉變到注重效果。避免單純傳播正面內容、回避負面問題的習慣性做法,爭取正面效果為主,客觀、機智地回應敏感問題、處置負面事件,防止被二次炒作、產生次生危機。四是從“客場思維”轉變到“主場思維”。將互聯網新媒體視為新的陣地,充分發揮公權力、傳媒、知情等主場優勢,通過互聯網新媒體進行意見采集,準確地把握社會溫度,主動應對危機事件,以達到有效管控的目的。
(二)加強交流合作,形成管控合力
加強各職能部門合作,實現對互聯網新媒體的綜合管控。構建以黨委政府為主,公安、文化、信息產業、新聞宣傳、通信管理、教育、工商等職能部門共同參與,行業及網民嚴格自律的綜合管理體制,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協作配合,實現齊抓共管,形成強大的管控合力。建立健全國際合作機制,加強技術、人員、情報信息交流,密切溝通與合作,尋求互助與共贏。充分發揮行業主管、行業協會、商會等部門和商業組織的橋梁輻射作用,大力開展法律培訓、法律講座、法律咨詢等法律服務,提升企業依法經營管理、網民文明合法上網意識,從源頭上保證網絡良性發展。同時,提倡社會監督和投訴,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凈化互聯網新媒體,營造健康、有序的網上環境。
(三)強化處置措施,提高管控效能
建立分級預警機制,針對苗頭性、預警性信息開展前期研判,確定戒備等級。制定完善應急處置工作預案,健全相關警種聯動機制,做好力量、手段、資源、措施和組織保障,確保處突工作指揮順暢、運轉高效。組織各互聯網新媒體運營商建立互聯網信息安全專職管理機制、信息快速處置機制,嚴格執行先審后發、24小時值班巡查等工作要求,從源頭上增強互聯網新媒體管控能力。
(四)增強能力建設,提升管控動力
注重對技術手段和設施建設的投入,切實加強網絡攻防能力手段建設,密切跟蹤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動態,掌握敵對勢力使用“翻墻”和加密技術的情報,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和攻關,提升信息源追蹤定位、網絡封堵、郵件攻擊、網站屏蔽的能力和手段。適時對主要境外敵對網站實施技術反制,調動所有網絡攻擊資源,在保持壓制干擾效果的同時,使互聯網新媒體管控技術在實戰中得到不斷提升。
(五)健全法律體系,堅持依法管控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拓寬現有法律的覆蓋面,完善電子商務、虛擬財產權、網絡人格權、隱私權、網絡信息傳播等方面的立法。結合具體案例,有針對性地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對互聯網行為作出明確的規范,細化處罰標準,嚴格規范言論、思想與圖片、視頻等相關信息傳播。堅持依法公開管理,大張旗鼓地把互聯網新媒體管控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依法處置力度。對反復出現有害信息的互聯網新媒體,堅決予以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予以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