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知遠
摘 ?要:在幼兒園教育中,應積極倡導親子共育,其是幼兒園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實踐中,卻存在幼兒參與度不高的問題,使得教育活動無法有效開展。本文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親子共育中小班幼兒參與度的提升策略,以期切實提高教育活動的效能。
關鍵詞:親子共育;小班幼兒;參與度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改革和實施,教師與家長都普遍認同家園共育的重要性,為高效的家園共育提供了良性的前提。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探索和總結出積極、合理、有效的家園共育互動策略勢在必行。而幼兒在其中的參與度,正是有效親子共育的重要表現。但家長、老師在家園、親子共育時常常踩“坑”,傾情投入卻適得其反。如何讓親子共育更有效的實行,讓家園配合也做到以幼兒為本?筆者就自己在小班班本化實施過程中,就親子共育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反思,提煉經驗,進而提高親子共育的有效性和加強親子共育時幼兒的參與度。
一、課程背景
班本化活動“玩具分享樂”是園本主題《我的幼兒園》進一步拓展并根據班級幼兒進行分析與調整而生成,活動由玩具交換、玩具集市和玩具漂流三個分支組成。從班本開展輻射到園級層面,集中開展時間為一周半,并根據幼兒興趣和需求,將后續的“玩具漂流”活動預設延續到學期末,票選出的“圖形玩具”漂流到每個家庭2~3天。
在活動的設計、開展、延續中,家長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玩具交換到玩具漂流時,家庭間的交接、親子間的互動,觀察和記錄,都需要家長高效且有質量的配合。在班本化活動開展中,筆者就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反思,從家長和教師的角度,歸納親子共育中幼兒參與度低的問題表現的兩個方面。
二、問題的提出
1.家長理念偏差,剝奪幼兒參與的機會。主要表現為親子共育的過程中,家長包辦、代辦,不征詢孩子的意見。小班幼兒遇到親子活動,基本都是父母直接包辦,甚至有關親子活動的內容,只有家長知曉,幼兒并不知曉,這樣的親子活動,只是家長參與,并不是親子共同參與。
2.活動設計重活動結果輕幼兒參與。主要表現為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考慮最終呈現的效果,忽略幼兒在過程中的參與程度,特別是小班幼兒,各方面能力相對較弱,親子活動中容易依賴家長。教師設計的內容忽略幼兒最近發展區,導致幼兒缺少參與積極性,親子活動變成家長的額外作業,增加家長的負擔。
三、提升策略
(一)樹立家長正確教育觀,增加幼兒參與機會
1.樹立“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家長對幼兒教育的理解和認知偏差是影響家園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通過家長課程、園本班本活動的介紹、家長會、個別約談等形式,幫助家長了解到學校的課程理念,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用教師的專業性去幫助家長在親子活動中更加關注幼兒的體驗參與程度。
調整策略:
教師臨時召開了關于“有效親子共育”的小型講座。就本班家長積極熱情參與家園共育給予肯定,以及幫助家長樹立“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可參考的做法,如共同制定挑選閑置玩具時,幼兒依舊是主體,家長作為協助者,應聽取幼兒的意見,與幼兒討論玩具交換的意義,保證幼兒完全參與到交換玩具的整個過程等。
2.家園配合,共同建構課程。在正確的理解、了解學校課程的同時,多實踐、多探索也是增進親子活動高效的一種方式。讓家長參與到班級活動的建構中來,不僅能提高家長對班級活動的認可,也能從更多方面更多角度思考活動的可操作性,以及幼兒在活動中的體驗。
調整策略:
本班的“玩具分享樂”的活動也得到了園方支持,在環保理念“世界地球日”的親子大活動中,“玩具集市”也作為其中一個分室活動在學校層面開展。得到了園級支持、教師引領、家長共同建構,使本班親子共育有再次實踐的機會,也為本班幼兒對班本活動的深入了解創造了機會。于是聽取了孩子的心聲,家長和教師共同設計了班本化的活動,并對照之前進行調整和再預設。
(二)將主動權交給幼兒,營造親子間相互分享交流的環境氛圍
1.關注幼兒最近發展區,增加幼兒參與權。教師在設計親子互動時,應更多地關注過程,讓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如談話活動,了解幼兒需求,尋找班本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等。
調整策略:
問題產生后,老師和孩子們緊急召開了談話活動“怎么記住漂流時間呢?”了解到幼兒對于數字的不敏感,而圖像更能幫助到他們的記憶。了解孩子的需求后,教師隨即與幼兒共同調整,降低實施難度,制作了幼兒版“漂流日歷”。此版日歷,圖像、數字結合,更為直觀,方便幼兒解讀記憶。
調整后,幼兒對漂流的興趣增加,孩子關注漂流順序,家長傳遞交換時間,使得溝通更平等、更高效。
2.將主動權交于幼兒,老師家長成為協助者。漂流的方式在教師、家長、幼兒的討論中也有了變化,從家長和老師的對接,變成了孩子和孩子的對接,幼兒獲得主動權,而老師和家長成為協助者。回家后漂流玩具的玩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家長作為記錄者將孩子的創意分享在班級群中。滿滿的儀式感讓班本化的活動更有溫度,而這溫暖的漂流,還會在我們的班級一直進行下去……
筆者認為教師組織親子活動最重要的意義不在于帶給家長、幼兒用那些很刻板的活動形式,美觀具有觀賞性的活動結果,而在于通過活動給家長和孩子們創造出一個能夠互相分享與交流的環境和氛圍,而孩子們在這種輕松的狀態中獲得了親子活動帶來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史美玉,陳凌.論提高幼兒參與度的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策略[J].好家長,2018(13):33-34.
[2]肖梅英.幼兒園家園合作共育策略研究[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