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麗


◆摘? 要:在學習歷史時,要深入全面的了解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歷史時間把握非常重要。時間是各事物之間連接的根本,所以在歷史學習中,如何突破時間概念,建立以時間為線索的知識體系,突破各種歷史解釋,是學好歷史的關鍵所在。但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歷史知識紛繁復雜,千頭萬緒,所以學生對時間概念經常混淆,分辨不清。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學習辨識時間的表達方式,學習利用大事年表,學習把握歷史事件的不同階段和時間的多重性屬性去突破對歷史事物之間的認識,從而更好的進行歷史解釋。
◆關鍵詞:時間表達方式;大事年表;不同時段;多重性;歷史解釋
歷史的發展順序是用時間來表示的。時間,是構成歷史事物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學好歷史,把握歷史時間,突破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進行科學的歷史解釋,十分重要。而這正是令不少學生頭疼的事,涉及時間的相關概念學生更是容易混淆,分辨不清。例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時,常常混淆時代和年代,對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18世紀80年代19世紀70年代往往分辨不清。如學習古代歷史知識,對公元前和公元后的理解,也缺乏邏輯關系上的認識。其實各個歷史事件的發生原因,過程,結果都有內在邏輯關系。只要掌握科學的歷史時間學習方法,問題往往迎刃而解。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歷史解釋是諸素養中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教師應幫助學生“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法國史學家雅克·勒高夫提出“歷史是時間的科學”,另一位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認為“歷史是人在時間中的科學”。思考歷史問題與解釋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都不能忽視時間問題。因為,“在諸多紛繁復雜的歷史史實中,認識歷史的歷時性和共時性,如果沒有時間的支持,便毫無價值而言”。培育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當然不能忽視時間的作用,時間不僅是解釋的工具,也是解釋的內容。那么,教學中如何利用時間進行歷史解釋呢?
一、引導學生辨識時間的表達方式并對其進行歷史解釋
歷史學中的時間單位有多種,短的如日、旬、月等,長的如年、年代、世紀、朝代等。時間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往往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障礙,并影響對歷史事物做出解釋。
首先,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辨識不同的時間表達方式。無論是中國的干支紀年、年號紀年,還是西方的公元紀年,都是對歷史的度量形式。如干支紀年具有循環性,年號紀年體現了君主的權威、國家的統一,公元紀年則體現了單向非循環性的歷史觀念。在歷史研究以及中學歷史教學中,還常見一些歷史分期,如中國古代史的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等,明清時期,這些多以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為主要分期劃分,這里我們可引導學生,從中國古代朝代為何會更迭變化的角度去認識中國歷史社會的發展的時期變化,從而進行相關歷史的解釋。而講到近代中國的民族民族革命時期,學生常常混淆新舊時期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這里我們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中國雙半社會的背景,突出辨析何為舊何為新,通過對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和革命發展方向的變化進行辨析,使學生去區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其次,要引導學生對時間表達方式進行解釋。例如,近代傳入到中國的西方史學著作,逐漸改變了國人的紀年方法,對于中國人的觀念變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如鄒振環所說,接受當時在西方占支配地位的公元紀年,并在同一時間序列下排列歐亞大陸的重大事件,使中國讀者超越王朝的局限而理解歷史發展的全貌。也就是說,從干支紀年、年號紀年到公元紀年的演變,意味著中國人的時間意識經歷了一個重要的轉變,時間的所有格形式從中國轉變為世界。這不僅反映了中國逐漸融入世界的歷程,也反映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也反映了中國社會深層次的變革。
二、引導學生利用大事年表解釋歷史事(人)物
任何歷史事(人)物,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通過制作歷史事(人)物的大事年表,可以更好地解釋其變化和延續的過程。
1.解釋較長時段內歷史事物的演變過程。“歷史學家是在與時間打交道”,他們的“任務就是打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界限”,正因如此,史學家“比其他人更具有長時段思維,更擅長應對復雜的變化”。中學師生雖然無需像歷史學家那樣,但從歷史學習的角度來講,可以借鑒史學家的某些做法以促進歷史認識。例如,對于清朝的閉關政策,教學中存在著忽視其變化過程的現象,為了正確解釋這一政策,可以引導學生制作如下表格:
可見,清朝前期并非自始至終實行閉關政策,其中有過短暫的開放時期,但總體上閉關政策逐漸走向制度化。利用大事年表的形式,可以使學生對閉關鎖國這一知識難點,更直觀的角度去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認識。
2.解釋較長時段內歷史人物、歷史事物的歷程。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延續較長時間,重大歷史現象的影響也會持續較長時間,重要的歷史人物也可能在幾十年中不斷參與重大活動。理順時間是分析重要歷史人物活動、歷史事物變遷的必要前提。例如,對于嚴復一生的主要活動經歷,可引導學生制作如下表格:
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嚴復早期經歷的時代背景: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嚴重,西學東漸,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洋務運動期間又創辦海軍,興辦新式教育。嚴復的政治觀念也曾發生變化:他緊隨時代潮流,宣傳變法救亡的思想;后來趨于保守,并支持袁世凱的復辟活動。借助不同時段的主要活動,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嚴復。也可以使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更加具體,更加豐滿,更加客觀。
三、引導學生從不同時段進行歷史解釋
法國年鑒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認為,歷史變遷有三種時段:一是主要反映事件的短時段,二是主要反映局勢的中時段,三是主要反映地理結構的長時段。借鑒這一觀點,從不同的時段出發看待歷史,可能會得出不同的解釋。
如對孔子的認識問題就比較具有代表性。從短時段來看,孔子的弟子認為他是嚴謹的學者、孜孜不倦的教育家、失意的政治家。從中時段來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對孔子的認識各不相同。儒學后師孟子和荀子認為孔子是既仁且知而通體德慧的圣人;法家認為孔子是已逝而謬種流傳的賢人;墨家認為孔子繁飾禮樂而崇尚無用。從更長的時段來看,漢武帝以來,盡管在某些時期或個別思想家那里,孔子偶爾會遭到問難和批評,但總的來講,孔子仍然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種擁有絕對權威而歷久彌尊的政治文化偶像。晚清以來,孔子的觀念和形象發生了日益深刻而難以彌合的急劇裂變和根本轉換。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個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認錯的妖魔;康、梁等維新派極力推尊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神明教主;新文化運動期間,孔子受到猛烈的抨擊。今天,我們充分肯定孔子的聲音和熱情日趨高漲。縱觀兩千多年的不同時段,為什么人們對孔子的認識不一?究其原因,歷代的中國人不過是根據不同時代的需要來塑造孔子的形象,而其尊孔或反孔亦不過是以孔子的名義表達其不同的訴求而已。
對于歷史事物的認識,從不同時段出發也會得出不同的認識。例如,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時,為呼吁革命變革中國,結束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體所提出。那么當時康有為、梁啟超堅持君主立憲的主張是違背了歷史潮流了嗎?戊戌變法失敗后,君主立憲制在中國沒有實行,有人認為這是違背了歷史潮流。百年之后回頭看,當時的中國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君主立憲制的可能。對于清末預備立憲從今天客觀的分析,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它為一場騙局。所謂“潮流”是指流行趨勢的動向,引申意思是社會變動或者發展的趨勢。而孫中山所說的世界潮流就是民主共和,而共和實質是民主政治。共和政體和君主立憲制政體都屬于民主政體的表現形式。即使到現在,也有不少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如歐洲有11個國家。而雙半社會的中國沒有實行君主立憲制,和當時各種政治力量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和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都有重要關聯。所以,不同的時段我們對這一制度實行的認識也會發展變化。
又如,史實王安石變化,在變法期間,開始對商業流通領域增稅,利用貨幣貸款增加政府收入。在當時確屬超前之舉,這也是變法遭到眾多人反對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明朝的“一條鞭法”沿用王安石的思路,而且這種政策延續了很長時間。可見,從不同時段出發,可以做出不同的歷史解釋。
四、引導學生利用時間的多重性進行歷史解釋
歷史是非常復雜的,有學者認為:“人類歷史中不僅存在一種時間,其實是存在多重時間和節奏的,比如政治變化很快,但文化、觀念、習慣變遷很慢。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表明,歷史中的時間不僅有一條線,還存在這些不同時間之間的相互關系。”這里的“多重時間”可理解為政治時間、經濟時間、文化時間等。各種時間的不平衡往往會引發社會的變革或者是革命,直到各種時間趨向平衡一致,社會變革或革命才會停止。
例如,法國大革命前,政治上的極權統治嚴重背離了社會的主流思想,啟蒙思想家通過圖書、報紙、演說、咖啡館的討論等方式,宣傳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等觀點,來反對君主專制。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時間領先于政治時間。大革命爆發以后,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從而使政治時間與思想時間趨向平衡。而思想時間和政治時間變革的背后推動者則又疊加著經濟時間的深刻變革。
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在這種不平衡中出現的,又在沖突后不斷趨于平衡,從而推動歷史與社會進步。
綜上,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歷史解釋素養,既要看到時間是歷史解釋的工具,又要注意到時間本身也是歷史解釋的內容。充分挖掘時間的內涵與價值,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歷史解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發現“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而提高其歷史解釋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2]趙少峰.公元紀年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歷史書寫的變革[J].學術探索,2018(2).
[3]鄒振環.四裔編年表與晚晴中西時間觀念交融[J].近代史研究,2008(5).
[4]張旭鵬.長時段的回歸與歷史學的未來[J].文匯報,2017-08-04.
[5]俞金堯.時間與歷史學——俞金堯研究員在上海師范大學的講演[N].文匯報,2012-12-03.
[6]劉東超.時間之鏡中的多面“孔子”——讀林存光博士《歷史上的孔子形象》[J].孔子研究,2005(2).
[7]林存光.孔子形象的歷史變遷與時代轉換[N].社會科學報,2015-01-22.
[8]劉篤才.關于清末憲政運動的幾個問題[J].中國法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