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那么,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如何將文與情融合在一起,使他們在語文閱讀中感受人物的情感,激活自己的情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并產生共鳴,最終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呢?
通過評讀、范讀啟迪學生的情感
低年級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教師的評價,樂于接納;教師的語言,樂于模仿。
通過多角度的評價肯定和誘發學生的情感 在學生朗讀后,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多角度評價,肯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誘發更多學生的情感流露,同時尊重學生對于文本的不同感悟,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
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啟迪學生的情感一是教師范讀促理解。低年級學生的語感還未形成,對文字的感悟能力很弱,需要教師通過及時有效的范讀,讀出喜樂、悲愁、悔恨、憎惡,賦予人物鮮活的情感,從而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人物的情感。二是學生理解生成范讀。有些語言看似簡單,但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而且對凸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對此,教師需要抓住重點字句,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其中蘊藏的深意。
可見,通過范讀既可以將學生引入文中的情感世界,又可借讀出的味道,提煉學生有價值的情感,提升他們的道德觀。
在情境創設中激發學生的情感
一種情境創設是在學生感到陌生時創設接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靠近他們的思維。如教學山清水秀、萬紫千紅等比較抽象的形容詞時,教師可以借助圖片的直觀性、形象性,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幫助他們理解字義。但這些形容詞,不僅有義,有境,還能展示出一種情。所以教學時,不但要讓學生看到百花齊放、顏色鮮艷的景象,還要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生機和美麗,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
另一種情境創設是在學生熟知但漠然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如教學《賬單》一課中小彼得看到媽媽開出的賬單時,讓學生想象十年來媽媽可能為小彼得做過什么。學生或許會脫口而出,可是這樣的列舉并沒有感情。這時如果生硬地提升學生的情感,提出“你想對媽媽說點什么”的問題,那么學生的回答也會淡如白水,毫無味道。但如果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聆聽歌曲《母親》中閻維文深情地訴說母愛,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心也會跟著激蕩。此時他們列舉出的生活中的事件變得珍貴了,因為他們充盈著情感,才會言發于心地說出“媽媽我愛您”等充滿感激的話語。可見,通過有效、適時的情境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課堂上“言由衷”,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套話、空話,進而塑造出真實的情感觀。
在充分的想象中使情感更深入
想象,源于心,生于境。在教學《放小鳥》一課時,我通過向學生提出“小鳥的傷痊愈后,它總會在籠子里叫,它在叫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小鳥向往外面天空的急切,想象小鳥沒有朋友的孤獨,想象……通過想象的方式學生感受到了小鳥渴望自由、渴望朋友的心情,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憐愛之情和將小鳥放歸自然的心愿。
總之,通過想象這一途徑揭開課文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讓學生自己填補情感上的漏洞,健全情感的體驗。
在資料補充中充實學生的情感
資料的選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圖像資料。低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很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在腦海中形成形象、具體的畫面。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圖象資料喚起學生的已有認知,讓學生將文字和已有經驗結合起來,透過真實、具體、直觀的感性畫面的呈現,使文與景、文與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另一類是文字資料。文字內容可以是深化主題的,可以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也可以是擴大知識面的……將課外資料與課文內容有機融為一體,資料就會起到良好的情感烘托和充實的作用。
在理清人物的情感關系中提升情感
低年級課文中的人物關系比較清晰、明了。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正確把握文章中的人物關系,還要讓他們抓準人物與人物間的感情脈絡,因為它會更加鮮明地突出課文所要歌頌、贊美的人物精神品質。如《夏夜多美》一文的人物關系是:睡蓮救了掉進池塘的小螞蟻,蜻蜓送小螞蟻回家,螢火蟲為他們照亮。人物間的感情線索是:小螞蟻感激睡蓮、蜻蜓、螢火蟲;睡蓮、蜻蜓、螢火蟲為自己幫助了小螞蟻而感到驕傲。其中小螞蟻的感激之情是學生所明確的,而睡蓮、蜻蜓、螢火蟲的心情卻不能忽視,在幫助別人后自己也能獲得快樂是更為崇高的一種心境。此外,課文最后寫到“星星看到了,高興地眨著眼”,在這條感情線索中,星星的角色是不能舍掉的,教師要將星星這個角色放到感情線索中,因為身為旁觀者為他人的高尚品質喝彩也是一種美德。
可見,情感線索不僅能夠“提”起全文,還能夠更加清晰、鮮明地展示文章的主旨,賦予學生情感上的熏陶。
文中有意,文中有景,文中有情。教師只有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種途徑,將情感教育與知識、能力有機融合在一起,課堂才會擁有學生的真情,語文教學才會擁有魅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是情的根,情是文的魂”。情感,是無聲的,無形的,但卻能使語文課堂綻放出萬丈光芒。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