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國學經典是優秀傳統文化,匯聚著歷代先賢的思想精髓,閃耀著國學智慧的光芒。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誦讀活動,可以讓學生從文化熏染中獲得道德、情操、審美體驗,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同時,推進國學教育可以讓學生從傳統經典文化中汲取先賢的思想精髓,發展學生的國學智慧。因此,立足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倡導以誦讀為主的國學經典快樂學習體驗,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感受經典的力量,領略國學的魅力。現就此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精選優秀經典文本,豐富國學素養
誦讀國學經典首先要從傳統文化的人文性、審美性、時代性上把握經典讀物的選擇,為學生呈現優秀的國學典籍。
一是要立足小學生的身心實際,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科學嚴謹的作風精挑細選。如《論語》《孟子》中的精彩篇章,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又獨具人文特性。
二是要秉持批判精神,對于“君君臣臣”“因果報應”等落后思想要進行甄別與剔除,要讓學生能夠從國學誦讀中品味高雅。
三是經典國學篇目的梳理要體現審美性。要選擇那些歷經千百年、被反復傳誦的古典詩詞、童蒙讀物,如《三字經》《增廣賢文》《晨讀對韻》《詩經》《大學》《中庸》等。
四是在誦讀編排計劃上要把握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要基于對學生的調研來優化誦讀內容,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促進學生在傳統優秀國學文化里獲得滋養。
制定國學誦讀計劃,創新活動方式
國學誦讀是一項系統化的育人工程,要立足小學教育的現實需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法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生活。
我們從推進國學誦讀的全面性、持續性上,制定了“四個一”的推進策略。一要“每日一吟”,每天都要讓學生誦讀經典,利用晨讀、午讀、睡前誦讀,讓學生吟誦經典名篇段落;二要“每周一課”,結合語文教學計劃,將國學經典誦讀納入校本課程體系,每周開設一節國學課,指導學生開展國學誦讀活動;三要“每月一本”,各班每個月要指導學生閱讀一本優秀課外讀物;四要“每期一評”,每學期都要舉行國學誦讀成果展評活動,對表現突出的班級、教師、學生進行表揚,營造良好的國學學習氛圍。
此外,國學誦讀的課堂指導要結合小學時間跨度長、內容學習多的實際,各年級、各班級要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誦讀活動,切不可流于形式。為了突出誦讀教學成效,誦讀內容、誦讀難度等方面要結合學生的年段,如一年級誦讀《三字經》,每節課誦讀“八行”,保持承接性、漸進性;四年級誦讀《論語》每課選編兩到三段。教師在誦讀指導時要強調當堂能誦,課后不留練習。針對誦讀困難學生,應以正確朗讀為標準,降低誦讀難度。課堂誦讀活動要貼近小學生愛玩、好動的特點,引入游戲、吟唱、辯論、表演等形式,豐富學生的誦讀體驗。如在讀《三字經》時,可以將誦讀與課堂游戲進行結合,寓教于樂;在三年級誦讀《百家姓》時,可以創編“姓氏歌訣”,增強誦讀趣味。
以學生為根本,注重人文價值引領
國學誦讀不能僅限于閱讀經典,更要讓學生從經典文化中感受人文道德與精神。為此,我們在誦讀實踐中提出“讀、思、議、誦”四步法,即放手讓學生自主去讀,借助于同學交流、工具書、教師指導來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在閱讀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對難以理解的字段進行釋義;強調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助,分享學習成果,共同釋疑解惑;通過長期的閱讀積累,促進學生熟讀成誦。
需要強調的,一是教師在國學誦讀指導中,要發揮導向和引領作用。如在指導學生理解“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時,教師要延伸國學故事,讓學生從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故事中,感受孝親敬長的道理;再如誦讀王安石的《元日》時,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及民俗活動幫助學生進行理解。二是誦讀國學經典,熟讀名句佳作,讓學生從國學文化中提升人文修養和審美水平。教師要在指導學生誦讀經典時,要將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進行解讀,讓學生從這些“名言、警句”中識文知禮,如感受中國傳統詩禮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三是國學教育要與現代公民教育相統一,對于傳統文化中消極思想,教師要給予提醒,促進學生辨識。如在《弟子規》中,一些傳統言行與現代人文教育相悖離,要讓學生學會用辯證地、發展的眼光去吸收精華,棄其糟粕。四是國學經典的誦讀與課程融入,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建議學校結合經典誦讀規劃,積極開展國學教育文化講座活動,讓教師能夠參與學習,提高教師的國學認知水平。同時,圍繞經典國學誦讀活動積極展開教研,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困惑進行討論,改進和提升國學誦讀教育水平。五是經典誦讀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結合學校展開校本教材建設,提升教師國學意識和水平,讓學生從經典文化中涵養精神,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同時,國學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園,還要延伸到家庭,調動所有有利因素,推進國學教育全面發展。
總之,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學生學到了大量優秀的中外經典文化知識,也在誦讀經典文化行動中體悟了國學智慧,奠定了優秀的人格的基礎。相信國學經典是學生一輩子也受用不盡,解讀不完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