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藝妍
【摘要】 音樂是浸潤人心、洗滌心靈的精靈,小學生學習音樂更能在情感上、性情上、道德情操上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人生道德理想,激發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健康的道德人。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育 德育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1-132-01
0
音樂是浸潤人心、洗滌心靈的精靈,是人類精神的引路人。我國著名音樂家賀録訂也這樣認為:“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只是語數英學科專利,更是所以學科共同的理念。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音樂教育是以形育人、以曲動人、以情感人,是進行德育的一種極好的方式,是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因此,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我們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放在首位的事情。作為長期工作在一線的音樂教師,我堅信學生的德育教育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品格高尚的人應該是我們的目標。我認為小學音樂教育的德育主要在這幾方面陶冶體現。
一、在班級歌唱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
歌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歌唱最易使小學生直接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同時又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過程。歌曲以它的旋律美、歌詞美、音響的意境美、表達的情感美在學生們的心靈中扎根,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凈化學生的心靈,美化學生的行為。如在一年級第六單元以“愛勞動”為主題的課堂教學中,我在教唱歌曲《洗手絹》后,進一步啟發他們編創多種表現勞動的動作,體會勞動的美感與快樂,接下來用打擊樂器伴奏表現歌曲的同時,啟發學生正確對待勞動的態度,最后引導學生編創、表演勞動小故事,激起學生勞動的興趣。每次學生學習本課后,都會訴說自己的學習感受,意識到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高尚,他紛紛表示都要多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從而達到學科知識在掌握時又對其進行了思想行為的教育目的。
二、在音樂欣賞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又是聽覺藝術。音樂欣賞讓小學生容易在腦海中產生聯想,在心理上產生感受,達到音樂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欣賞中讓學生“動”起來,聽、唱、演,將會使他們的情感產生無形力量,隨之所受的教育也是極為深刻的。
如在《歌唱祖國》欣賞教育中,在介紹《歌唱祖國》創作的時代背景、詞曲作者以及歌詞的含義以后,我都會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壯、有力的情緒,并去理解、體會、表現。在學習討論會上,有的同學說通過聆聽《歌唱祖國》,感受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愛護美好的家園;感受到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一種自豪感;感受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正以無比堅定的步伐闊步前進。從而使孩子們深深感受偉大祖國的強大以及作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由此加深孩子們對國家的熱愛。
三、在課堂律動游戲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培養學生健康行為,促進身心健康
音樂家冼星海所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小學低年段的孩子是愛動的,如果充分利用動,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教育于音樂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品德,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我發現,音樂律動表演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表演的樂趣,還可以讓學生領悟到參與活動中個體與集體學習的不同性在,遵守活動中的團結協作、尊重他人、體會如何合作的樂趣條件下完成學習任務。如在《小雨沙沙》一課中,我讓孩子們分成小雨律動組、種子律動組,然后讓孩子們互相進行合作表演,通過合作表演孩子們不但創編出多種動作,平時喜歡打鬧的也能默契的合作表演。
四、通過民族音樂滲透德育,弘揚民族文化
我國地大物博、民風淳樸,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我想如果通過對我國民歌、民族音樂的欣賞,可能會使孩子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民族音樂文化,從而加深學生對祖國悠久文化的自豪之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在教學中我把各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間的優秀音樂作品,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熱愛祖國民族音樂文化,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深體會德育育人的道理。我覺得無論哪一科都應該要樹立育人為本的意識,通過音樂學科特點:從學生步入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坐站姿勢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范動作,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老敬師的良好行為,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通過這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在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的同時,把德育滲透也充分發揮功能教育我們的學生一代。
[ 參 考 文 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