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社區營造的實踐還僅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借鑒臺灣的成功模式,聚焦于物質環境的改造,而相對缺乏對本土性、創新性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嘗試闡述社區資產為本模式下社區營造的基本流程與發展方向以探索社區營造的新模式。
【關鍵詞】社區營造;社區資產為本
縱觀歷史,一個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就會出現社區營造運動。從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到后起之秀的美國,到20世紀60年代經濟騰飛的日本,都出現了鄰里的關系疏離、公共事務難以推動等社區問題,于是他們舉辦社區活動,打造社區公共空間,提倡居民參與,調動居民自我解決這些社區問題。當前,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大量的流動人口促使社區不斷分裂、變化,資源無法形成合力。因此,社區營造必不可少。一個社會的可持續良性發展,離不開健康社區的營造。只有健康的社區,才能夠形成自己的社區文化、社區經濟、社區支持網絡等,從而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社區”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的代表作《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一書中,指通過血緣、鄰里和朋友關系建立起來的人群組合,即聚居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對于“社區營造”概念的定義,不同學者界定的概念不一。但總的說來,通常社區營造的提出,離不開兩個層面的內容,即居民與居民之間關系的構建以及居民與生活環境之間的地緣聯系。
從西方國家的社區文化營造到20 世紀60~70年代的“造町”,再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臺灣地區對生活區尤其是鄉村社區提出本土化的建設方針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營造的內涵及實踐不斷豐富、發展。通過社區營造,社區居民在營造過程中主動關心自己生活的空間,積極發現需要改善的各種社區問題,并利用地區固有的特色和資源直接參與到環境改造活中。我國大陸地區在社區營造方面已經開展了很多實踐,例如成都市社區營造項目《生態五星綠色園社區營造項目》和《整合資源筑夢五星社區資整合項目》,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創新農村社區治理;廣州竹絲崗社區在學者葉敏等人的帶領下積極通過藝術介入社區及工作坊等形式培育“社區感”;上海以學者李彥伯為代表,在“邨坊里弄”開展社區營造項目,激發社區營造新活力,完善社區治理新體系……總結來說,我國社區營造的實踐還僅處于起步階段,有關社區營造的實踐成功案例還不多,主要是借鑒臺灣的成功模式,聚焦于物質環境的改造,而相對缺乏本土化、獨創性,缺少對社區制度創新和社會資本培育等的研究。
“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方式重在通過建設社區資產強化社區優勢而增強社區內在的能力。聚焦于社區的能力的資產,社區往往能夠看到自身已有的更多積極方面,從而利用這些已有的資源將社區發展得更好。
目前,社區中的社區營造流程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是整理社區資產清單,需要對現有的社區資源進行整體的評價和梳理;第二步是對話關鍵性人物,培養社區專業人才;第三步是選擇社區發展的切入點,從培育人開始或從改善環境開始,進而培育社會資本。而立足于社區資產為本模式的社區營造,在一定程度上說來,是對當前社區營造的一種補充跟拓展。社區資產為本模式可以給社區營造提供一系列的行動策略以及建設方向。
社區資產為本模式的社區營造,歸納總結可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從社區中的個人、組織機構所擁有的資源、能力等為落腳點,從而激活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通過制作社區的資產地圖,如考察社區中的自然環境以衡量是否合適發展旅游業;通過社區居民個人的特長及經歷確認社區經濟的發展機遇;通過居民的消費情況了解社區潛在的商機等。通過發掘與建設不同類型的社區資產,能夠增強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實現社區的內生發展。
第二,尋找關鍵力量,重視社區中的“人”。社區中的個人、組織與機構都擁有能夠提升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資源。資產為本模式下的社區營造,一方面面對的是社區的整體居民,促使他們能在公共物品的共享中挖掘他們當中被低估的力量。另一方面,并力求改變社區不平等的關系狀況。關注社區中的弱勢群體的能力建設,如老年人、婦女兒童、失能群體等,幫助他們鏈接資源、提供機會,建立自信并積極參與社區發展,重構社區權力結構。同時,在進行社區營造中的傳統步驟--對話關鍵性人物之后,“資產為本”模式下的社區營造還將挖掘更多的“關鍵性”人物,即培育社區領袖,以確保發揮社區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可持續發展。
第三,聚焦社區內部的資源,發揮社區組織、機構的作用。資產為本模式下的社區營造,通常要確認社區中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從而將社區居民組織起來。通過本地社區組織的行動,為社區問題與發展提供了集體性的解決方式。社區內的組織、機構作為社區發展的重要資源,比如擁有舉辦社區節慶活動的人力、場地或設施;通過購買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民性服務等,有助于增加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成員的整合。鞏固本地社區組織機構的基礎、加強社區組織與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系是資產為本模式下的社區營造的必經路徑。
第四,將有形社區資本與無形社區資本進行有機結合。資產為本模式下的社區營造,充分挖掘社區中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環境資本、政治資本和文化資本等,結合社團群體,建立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社區之間共享的意義,通過發掘、建設、組合不同類型的社區資產,能夠增強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實現社區的內生發展。
社區資產為本模式的社區營造,注重社區資產的運用于結合,實現社區資產效益的最大化;注重提高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社區組織機構建設,通過社區中的各種資本促進社區的內在發展。但目前的社區營造實踐與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以社區資產為本作為立足點的社區營造更是缺乏,因此,社區資產為本模式的社區營造尚缺乏清晰和系統的研究,這可成為未來社區營造理論、模式探索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唐雅雯;魏開;國內社區營造實踐與研究[J];城市住宅;2019年02期
[2]周晨虹;內生的社區發展:“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理論與實踐路徑[J];社會工作;2014年第04期
作者簡介:許丹丹(1995-),女,漢族,廣東湛江人,本科,助理社工師,研究方向為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