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人才培養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也是各產業發展改革的核心推動力。通過分類分層次教育模式,可增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以更加有效的開展和實施教育活動。根據調研結果,將本院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培養方向劃分為兩類:“學術型”和“應用型”。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學院分別做了不同的工作。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立合理的教學管理機制,開展有效的分類教學,學生在學科競賽、研究生考試上線率、畢業生就業率方面都有了不錯的成績。
【關鍵詞】電子信息類;分類培養
引言
人才培養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也是各產業發展改革的核心推動力。傳統高校人才教育過程,更加重視“大類”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的整體質量,忽視了社會需求以及學生自身需求,導致人才培養缺乏個性化,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就按照學校制定的專業課程計劃學習,沒有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學科方向的權利,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通常沒有自身特長并且缺乏職業規劃和工作技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滿足人才個性化發展要求,各高校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創新建立分類培養模式。把人才培養分為學術型、技術型、創業型、國際型等多種類型,每種類型突出培養學生某方面的技能。在分類人才培養目標下,各校將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模式進行了配套改進,為各種類型人才培養模式配備側重點不同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
各種人才培養模式既相互區分又相互聯系,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點和發展方向自由選擇。原有的學分制度、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實習實踐制度、評價反饋制度等與教學相關的各項教學制度都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形成各種人才培養模式下各具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
在當前教育環境下,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無論對于人才教育本身、高校人才培養,還是學生本身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
(1)通過分類分層次教育模式,可增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以更加有效的開展和實施教育活動。教師可以更加明確學生個人的特點,從而更好地制定教學任務,增強教學效果;學生能夠有效的明確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學習。
(2)分層分類教學模式,能夠讓教師在整體教學規劃的前提下更多的從學生角度出發,體現了教育的以人為本思想。這樣教育能真正成為豐富學生個人知識儲備及提高個人素質的重要方式。
對不同類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的研究。主要包括學生應具備的學科層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學生應具有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具體來說,就是要研究不同類型人才培養對應的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及安排以及教學方式。
武漢晴川學院是一所民辦的多學科本科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有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兩個專業。大多數同類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方案都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與崗位對接。不少學校與企業聯合辦學,開設實驗班或特色班。在對本院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兩個專業的一、二、三年級調研發現,有大概1/3的同學有考研意向,1/3的同學明確不考研,畢業后直接就業,還有1/3的同學比較迷惘,對自己的未來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根據調研結果,將本院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培養方向劃分為兩類:“學術型”和“應用型”。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學院分別做了不同的工作。
1學術型人才培養
(1)學院每年對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進行考研動員和考研報考指導。9月,在學生網報之前,對正在備考的學生進行報考指導,解答學生在報考學校及專業上的疑問。11月中旬,對二年級有考研意向的同學做考研動員大會,學院領導對考研的重要性及如何考研,跟學生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希望更多的學生能夠積極備考。
(2)積極了解學生在專業課復習中的需求,初試前,學院指派各門考研專業課指導教師,對學生輔導答疑。不定期進行考研輔導講座,對學生提出的普遍性問題進行專題指導。各學校復試線確定后,各專業課教師就如何應對面試,為過線學生出謀劃策、排憂解難,爭取獲得更高的復試成績,提高學院學生考研錄取率。
(3)研究生錄取工作結束后,學院就會組織一場考研交流會,邀請被錄取學生和學弟學妹們進行考研交流,以他們的親身經歷向學弟學妹傳授考研經驗,解答學弟學妹們關于考研的疑惑。
(4)在2019年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學院將考研專業課提高課以專業選修課的形式進入教學計劃。
經過幾年的考研考研動員、交流活動,學院學生的考研氛圍已經建立,并形成了較好的良性循環。近兩年電子信息類學生的考研錄取率在學校名列前茅。
2應用型人才培養
(1)在課程設置上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如電子系統課程設計、嵌入式系統課程設計、通信系統仿真等課程,項目式驅動環節,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2)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如電子設計競賽、藍橋杯等。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兩三場校內競賽,為參加全國性的比賽選拔人才,打基礎、做準備。學生通過一到兩年的備賽,實踐動手能力大大提高,較大程度的提高了就業競爭力。
(3)積極推進校企合作。一是讓學生到企業中去,了解企業、了解行業。二是讓企業參與到教學中來,與企業聯合辦學,將真正的實踐知識帶到課堂。在專業實習和課程設計課程中,我們將合作的企業引入學校,企業帶項目帶設備進駐課堂,企業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完成項目開發全過程。學生通過具體的項目經歷,了解了自己到底學了什么,學了這些有什么用,進一步激發專業學習興趣,促進專業能力的提高。
通過十年的建設,我院建立了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人才培養優勢明顯。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立合理的教學管理機制,開展有效的分類教學,學生在學科競賽、研究生考試上線率、畢業生就業率方面都有了不錯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吳昊.基于分層分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教學管理研究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3,33.
[2]陳曉陽.構建因人而異、分類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3,2
[3]郭業才,王友保,胡昭華,周先春,張秀再.以電子信息專業協同建設為契機,構建人才分類培養模式[J].大學教育,2014,2.
[4]陳亮.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等數學分類分層教學改革的探索[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