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佳淇
【摘 要】作為ADR的代表形式,調解在國際商事糾紛解決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加深,國際商事摩擦也向著更加復雜多變的方向演進,靈活便捷的調解方式也在立法滯后的情況下為國際商事糾紛提供了良好的解決途徑。本文將對商事調解的歷史和內涵進行簡要的介紹,淺談國際商事調解在我國的建立。
【關鍵詞】商事調解;社會基礎
1商事調解的歷史以及發展
1.1商事調解的起源
商事調解制度是傳統民事調解制度的一種,筆者認為其理念和初期實踐應是起源于中國。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現代文明社會,我國始終有著“息訟止爭”、“以和為貴”的以道德化解紛爭的處事社會價值觀。“曉之以情,動之以禮”等古諺也是調解紛爭的主要原則和手段的體現。早在西周時期的《周禮·地官》中就記載了專為“和難”即調解和解決人民之間的怨仇而設置的地方官職位。①
西方世界早期更加注重通過仲裁或是訴訟來解決紛爭,在商事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20世紀60年代,部分國家由于民事訴訟的激增而資源不足甚至出現了局部的“訴訟爆炸”,民眾亟待尋求有效的司法救濟,還掀起了“接近正義”(access to justice)的運動。歐盟也因此在上世紀末就開始推動以調解為代表的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的體系構建來緩解司法壓力。如具有代表性的英國1999年英國民事訴訟中影響深遠的“沃夫勛爵改革”(Lord Woolfs Reform),即要求在法官審理案件之前給予當事人28天的調解,調解既可以由機構進行,也可以當事人之間自行進行。同樣地,美國在主導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后,也在推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下的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
1.2國際商事調解發展現狀
(1)歐盟調解指令。為了促進當事人利用替代性爭議解決機制來解決民商事糾紛,讓調解在緩解司法壓力中起到更加良好的作用,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作出了歐盟關于民商事調解的2008/52/EC指令。該指令共14條,包括了適用范圍及目標、對調解的定義和與調解有關的保密性、執行力和時效等問題。指令對很多現實問題予以了正面回應,強調了調解的自愿性和保密性,將可調事項僅僅圈定在跨境民商事糾紛這一大范圍里,側面強調了調解應該與訴訟程序或是法官分離,法官可以主持調解,但該法官不得是可能與相關案件訴訟程序關聯的法官。協議也賦予了和解協議的強制執行力,當然,具體的規則還要各個國家國內法來落實細化,當事人也可以依照成員國的法律將協議確認為有執行力的文書,之后也可以對接適用布魯塞爾條例I、II。除卻公共政策的保留外,調解協議的執行力是獲得肯定的。指令為整個歐洲大陸調解立法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②
(2)香港調解體系。香港的調解制度發展略劣后于仲裁制度的發達情況。隨著工作人員素質的提升以及社會經驗和實踐的積累,1999年,香港調解中心作為第一家正式的調解機構成立了。該機構立足于香港社會現狀,旨在為香港民眾提供高質量合要求的調解服務。在隨后的改革中,香港也在司法體系中大量融入了調解的思想。以保證民眾的正義要求。2010年律政司發布了《香港調解守則》為調解員樹立標準,保證調解服務的質量,2012年8月設立了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有限公司( Hong Kong Mediation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Limited,HKMAAL),作為香港唯一的調解員認證機構。并將調解員的資質分類認定,以保證調解的專業性。于2013年開始施行經過多翻討論修訂的《調解條例》,對調解對保密性和證據采納方面進行了細致的規定,對高質量的調解服務發展提供了支持。
2調解制度的優勢和建立基礎
2.1商事調解制度的優越性
以調解為代表的ADR制度誕生之初時的目的之一就是緩解司法系統運作的壓力,實現糾紛解決的分流。雖然不像英美法系國家那樣短期內出現過“訴訟爆炸”的局面,但是傳統大陸法系國家在通過訴訟途徑化解爭端的過程中一樣存在著過程冗長、司法資源緊張的局面。我國也不例外,健全國內的商業調解制度,對節省司法資源,加速爭端解決,促進司法系統的有效利用都起著關鍵性作用。
除此之外,調解理念的一大核心就是充分尊重當事人對自身權利義務的意思自治。傳統的訴訟制度由法官主導,程序上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在國際商事領域大量運用可能不利于友好商事關系的存續和發展,也不符合商事活動自由、流動、快捷等特征,況且在國際商事交往中往往涉及多國多個主體間的利益平衡,在事先為達成仲裁協議或是適用法選擇的合意的情況下,很難確定判斷一起商事糾紛的準據法。若當事人之間能夠通過友好協商加之第三方的適當調和妥善解決,既避免了選擇準據法的繁瑣過程,又充分尊重了當事人對自身權利義務處理的自治性。
2.2我國建立商事調解制度的基礎和前景
目前,我國在調解方面大的立法格局是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性和專業性調解與司法調解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現行法律的制定方面主要包括:2010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人民調解法》、1989年國務院制定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018年六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的意見》。以及一些特別領域調解立法,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企業勞動爭議協商調解規定》。不難看出我國的調解制度立法主要是圍繞著公權力調解展開的,各類調解也有著比較濃郁的行政色彩。在基本法的有關條文中,只是對人民法院主導的調解和調解協議效力有所涉及。
雖然還沒有專項專章的立法。但是隨著國際商事交往的增多,我國也逐漸重視調解在解決國際商事爭端中的作用,開始了國際商事調解機構的建設。作為全國最大的商事調解中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總會調解中心已經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及一些重要城市設立了51家調解分中心,在國際上建立了19個聯合調解機制。③在自貿試驗區中,以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作為業內先行者早在 2013年就被正式引入開展服務,其他自貿試驗區諸如天津、河南、陜西、重慶等地的商事調解機構紛紛漸漸興起。
中國貿促會調解中心也在積極促進構建完備的、與國際接軌的《調解規則》,配套完善調解員的培養體系和選拔機制,保證調解員素質和能力。為中國的國際商事調解制度建立樹立了良好的范例。
雖然我國的調解制度還是存在著行政色彩濃厚,調審不分等等問題,但是多年來不論是域外的立法經驗,還是國內的實踐經歷,都為我國的國際商事調解制度完善化建立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成熟的基礎。未來我國的國際商事調解應向著調解審判分離化、調解員隊伍專業化、調解制度完備化的方向不斷發展。為國際商事糾紛的解決注入新活力的同時,增強我國公民或企業在國際商事交往中的競爭力,為國際私法統一化貢獻力量。
注釋
①《周禮·地官·調人》
②龍飛.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立法的域外比較與借鑒[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9(01):81-95+207-208.
③王芳.商事調解——高效解決涉外商事糾紛的鑰匙[J].人民調解,2019(0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