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瑜斌 江福初
摘 ? 要:近年來,溫嶺市積極推廣西藍花早稻輪作高效模式,逐步構建起糧經結合、水旱輪作的種植結構,緩解了糧經種植空間的矛盾、病蟲害與安全生產的矛盾和密集勞動力與人工短缺的矛盾,既實現了早稻穩增,又加快了蔬菜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了農戶增產增效。分別對西藍花及早稻的生產技術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西藍花早稻輪作所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西藍花;早稻;輪作;高效模式;推廣;應用
近年來,溫嶺市開展推廣的稻菜輪作的種植面積穩中有增,2018年應用面積超 3 535 hm2,其中以“西藍花—早稻”為主的輪作模式,逐步構建起糧經結合、水旱輪作的種植結構。2018年溫嶺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積極實施浙江2017—2019年蔬菜產業技術項目“西藍花早稻輪作模式示范推廣”,在溫嶺市箬橫恩賜家庭農場東片農場種植基地實施“西藍花早稻輪作高效模式”,面積13.7 hm2,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應用集約化育苗技術、采后保鮮技術和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取得了預期效果。項目區當年每667 m2西藍花平均產量達到2 012 kg,產值5 835元,除去生產成本2 250元,純收益為3 585元;早稻每667 m2平均產量450 kg,產值1 503元,除去生產成本1 000元,純收益503元。
1 ? 西藍花生產技術
1.1 ? 整地
8月中下旬用旋耕機對種植區域旋耕,開好排水溝和種植畦,一般種植畦寬2.4 m,溝寬0.4 m、深0.3 m,畦兩頭開一條深溝,深約0.5 m。對種植畦土塊進行整細整平。
1.2 ? 品種和播種時間
項目區選擇“浙青95”和“綠雄90”兩個西藍花品種,均為中熟品種。播種時間在8月10日前后,計劃收割時間在12月中旬至次年2月。
1.3 ? 穴盤育苗
采用穴盤基質育苗,規格為商品育苗基質和98格穴盤,用自動化蔬菜穴盤播種機播種,做好苗期溫濕度管理,確保全苗。高溫期注意遮陰和水分管理,苗期控制在25~30 d、4葉1心。
1.4 ? 合理密植
每畦種植5~6行,株距控制在0.4~0.45 cm,種植密度控制在2 800株/667 m2。移栽時間選擇陰天或3:00 PM后進行,移栽后澆足定根水。
1.5 ? 肥水管理
每667 m2基肥采用15∶15∶15三元復合肥50 kg、硼砂2 kg、尿素15 kg,撒施翻耕。移栽后第10~15天進行第1次追肥,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25 kg、尿素15 kg。第1次追肥后第10~15天第2次追肥,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35 kg、尿素15 kg。第2次追肥后第10~15天第3次追肥,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35 kg、尿素20 kg。現蕾時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35 kg、尿素10 kg。
1.6 ? 科學防控病蟲害
重視育苗期病蟲害防治,在使用農藥過程中,使用低毒無公害農藥,結合生物、物理防控措施,做到綜合防治,減少用量,并遵守安全間隔期。12月利用低溫控制病蟲害。
2 ? 早稻生產技術
2.1 ? 品種及播種時間
早稻選擇“中早39”品種,播種時間為4月20日,浸種催芽后采用直播進行。
2.2 ? 化學除草
播后2~4 d,每667 m2用40%直播凈750倍液噴霧除草。
2.3 ? 肥水管理
西藍花后作土壤肥料殘留量較多,早稻一般不施基肥,施2次分蘗肥:在秧苗2葉期,施尿素5 kg/667 m2;在4葉期,施尿素15 kg/667 m2、氯化鉀5~7.5 kg/667 m2。在50%主莖劍葉露尖時,施尿素2.5 kg/667 m2。苗期以干干濕濕、以濕為主;分蘗、孕蘗期要保持淺水,灌漿期保持土壤干濕交替,后期提早排水[1]。
2.4 ? 病蟲害防治
根據病蟲情報,及時做好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和紋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2.5 ? 全程機械化
早稻生產從整地、播種、噴霧防治、收割和烘干全程采用機械化操作,生產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 ? 取得成效
西藍花早稻輪作高效模式配套的機械化技術,每667 m2節省勞動力成本150元。水旱輪作,土壤團粒結構得到改善,連作障礙得以克服,減輕了西藍花的黑斑病、斜紋夜蛾等病蟲害,發病指數減輕50%以上,提高了產量與商品性,提升效益約5%[2]。通過西藍花早稻輪作高效模式的推廣應用,既實現了早稻穩增,又加快了蔬菜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了農戶增產增效。
參考文獻:
[ 1 ] 胡美華,蘇英京,楊子峰.西藍花—早稻輪作高效生產模式[J].新農村,2017(7):24-25.
[ 2 ] 王旭輝,俞小歐,徐強強.浙東沿海西藍花茬口早稻直播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7(9):231-232.
(收稿日期: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