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在教師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考的背景下,師范類院校、教育類專業、考證機構的課程體系改革以“國考”大綱為指引,轟轟烈烈地開展開來。國考作文作為應試的重要環節因為無法實現“耗時短、見效快、得分高”即時效果,在常規訓練中面臨著“老師熱情似火,學生冷若冰霜”的尷尬。本文通過對中職作文課堂教學改革和實踐的闡述,就國考背景下中職院校如何實施作文教學提出一些操作性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國考作文;導圖;思維
一、改革實施背景
我國2015年開始實施教師資格證國考制度(以下簡稱“國考”),嚴格教師職業準入,獲取教師資格認定一律參加全國的統考,師范生畢業即獲得教師資格證的特權消失。面對這樣的現實背景,作為幼兒師范學校的專業教師除認真學習研究相關政策和文件,也應依據考試標準,調整教學策略,使學歷起點不高的幼師生能在統一的考試標準大綱和命題視野下提高學習效果。
根據近三年的真題和考題來看,考試內容模塊與要求沒有大的改變,主要題型有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和寫作題。寫作題的考綱和評分標準與高考作文基本一致,要求在掌握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常見文體的基礎上,根據文章中心組織、剪裁材料,謀篇布局、安排文章結構,總的來說就是有立意、有中心、有內容、有思想、有感情,加之語言準確、生動。但根據學生的應試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3%的學生對寫作審題持“清晰”和“比較清晰”的態度;30%的學生寫作立意達到“掌握”的程度;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對于寫作考綱及要點“不太理解”和“不理解”的中師生占到47%。
《評分準則》中的基礎等級根據學生立意情況將作文分為“中心突出”“中心明確”“中心基本明確”“中心不明確”四個等級;發展等級則根據作文的立意深淺分為“深刻”“較深刻”“略顯深刻”“個別語句有深意”這四個層次,可見中心明確是寫好國考應試作文的基礎,立意深刻是讓文章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二、具體實施過程
(一)緊扣考情訓練發散思維
《綜合素質》主要考查申請教師資格人員的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化素養以及是否具有閱讀理解、邏輯思維、信息處理和寫作能力,這就要求應試者在寫作時有的放矢,培養發散思維。
幫助備考人員掌握寫作題審題要素,明確考核側重點,樹立身份意識是首要任務。以學校教育教學為切入點,以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為主要支撐依據,覆蓋啟發教育、終身學習、師生關系、創新教育、品德教育、賞識教育、挫折教育、夢想、幸福、因材施教等十二個主題的寫作導向,引導學生換位思考,以教師身份去創新寫作,通過明確的中心、深刻的立意提高作文等級。考生在拿到寫作題目后只需結合寫作導向稍加思考聯系,將十二個要素與學過的教育理論等相關內容對號入座,即可迅速把握寫作方向。
(二)直擊考點觸發聯想思維
中師的學生由于經歷和教育層面的局限,閱讀量有限,對教育教學現象缺少觀察與分析,寫作時腦中無物,組織材料東拼西揍,往往不能自圓其說。針對這一學情,教學組圍繞十二個主題進行了素材投放,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積淀,豐富寫作時可供借鑒和思考案例。如著名教育家張伯苓當眾打斷心愛的煙桿袋,銷毀煙絲勸學生戒煙的案例,顯而易見對應師生關系的主題。學生頑皮責難,教師身體力行,這是一道可多角度立意的材料,要想出彩,就要提煉出最佳立意。哪個立意更新穎有高度?哪個主題能讓文章更好落筆?答案顯而易見,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等角度更貼近生活,有話可說。如果碰到的案例讀起來與訓練的主題無關,也要沉靜下來,合理聯想。如“一種春聲渾難忘,最是長安課歸時”表現了對童年放學后那歡快之聲的深深懷戀。校園的哪一種聲音讓你“渾難忘”?以“最難忘,校園的那一種聲音”為題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初讀此案例關鍵詞是“難忘”或是“聲音”,描寫媽媽的嘮叨行不行?爸爸的關愛可不可以?根據國考的特點,建議這個聲音必須來自于校園。加之“課歸”的提示,不差毫厘準時響起的鈴聲、經年累月不絕于耳的讀書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講課聲……借助聯想凡是符合教育理念的主題都可入手。
(三)思維導圖化解思路障礙
寫作入門往往從模仿開始,模仿的就是結構思路,但中師生對寫作課幾乎“深惡痛絕”,濫竽充數、應付交差現象屢屢有之,言之無物、堆砌材料屢糾不絕,面對絢麗多彩的生活、紛繁的社會現象缺乏敏銳的感覺,也無心仔細研究推敲優秀作品的布局思路,歸根到底是對寫作缺乏興趣。
鑒于考試評分模式和中師生的學情特點,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使用思維導圖,這種新型的作文教學模式,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轉變學習方式、解決素材遴選、結構布局等方面的問題有積極的幫助。
1.問題意識,多維思考
審題結束,引導學生首先對自己發問,把腦海中閃過的主題用最簡單的詞語寫下來。以2016年國考真題為例:以“夢想”為題,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寫一篇文章,體裁不限,800字以上。主題詞顯而易見,也要特別注意“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也是作文條件的設定部分。我的夢想是什么?什么原因,讓我萌生這樣的夢想?追求夢想的過程是一帆風順,還是遍布荊棘?積極應對,還是轉換跑道?有沒有外力影響?通過頭腦風暴的模式,圍繞寫出的主題詞快速展開聯想,記錄每一個涌入思考的相關詞語,角度越多越好,目的在于觀察分支最多的角度,為選取最能激發寫作欲望的角度做準備。確定最佳角度后再次聯想,嘗試對自己提問:我記得哪些相關素材?以詞語代素材,通過分析比較,選取最恰當材料。當導圖呈現時,思維也隨之發散,不僅對題目有了較多層面的認識和理解,開闊了思路,也梳理了思維流程,層層推進又不偏離主題,各自獨立又有呼應關系。
2.圖文結合,固化規律
在快速確定立意、優化選材的基礎上,調整素材位置謀篇布局是作文關鍵的一步。說起議論文布局結構的概念學生可以背的滾瓜爛熟,但運用起來卻常常盲目堆放導致文章結構零散不規范。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分析歸納議論文的不同結構類型,尋找圖像結構存在可復制的規律性。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并列結構很像手,大拇指代表引論,手掌代表本論,手指代表本論二到三個不同角度,這些角度都立足于本論,結構相似,有詳有略,構成并列關系的分論點。又如遞進結構很像樹葉,由現象入手,從為什么和怎么樣不同角度層層深入圍繞一條脈絡論證,最后得出結論或發出呼吁,角度之間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順序不能顛倒。以圖加深了對結構的理解,在圖像中調控結構層次的關系和素材的位置,這也是整體構思設計的過程,為作文達到發展等級打下基礎。
以幼兒園教師綜合素質真題為例,同樣是“傾聽”主題的,掌握的圖文規律不同,構思出的布局結構也不同。如上圖:
實踐證明,掌握思維導圖繪制手段激發了學生對作文濃厚的興趣,也增強了主動探索、創新材料作文的信心和勇氣。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文的效率和達成的效果大大提高,一張小小的導圖調動的不僅是素材記憶的系統性,更有繪圖過程激發的靈感乍現,這對寫作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潛能和財富。一篇完整的應試作文,開頭結尾用詞精妙、描寫手法獨到生花、字跡工整閱之神怡皆是錦上添花之處。大局著眼繪框架,小處入手著文章,反復練習,才能提升考場作文的等級和層次。
參考文獻
[1]教師資格考試研究中心.綜合素質·幼兒園版[M].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11.
[2]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綜合素質·幼兒園[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247.
[3]孫易新,梁容菁.思維導圖快速提升寫作能力[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
[4]吳碧紅.思維導圖在高中語文習作教育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