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芹
摘 要:大教育家張伯苓說: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這話耐人尋味。怎樣才能教出“活孩子”呢?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著力點。那么,要教出“活孩子”只有從課堂教學出發,通過師生關系、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激活課堂教學,真正產生“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的景象。在數學教學的課堂里,我注重把理念滲透在實踐中,用“三活”激起“滿堂活”。
關鍵詞:師生關系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
一活:師生關系新活
和諧的師生關系,交融的師生感情是教學活動的動力源泉。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蹲下身來,與學生平等相處。也就是教師要態度和藹、平易近人,有親和力,有親切感,做學生的學習朋友。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先是擺正自己的位置,處理好“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師生平等。對于我和學生的語言交流上,我的理解與追求,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與好朋友談心。與好朋友談心必然是面帶微笑,自然真誠的,是平等相處而非高高在上的,是贊賞激勵而非苛刻批評的。就是碰上不清楚的問題時,我可以坦誠地告訴學生。如:教學《分類》時,我創設一個情境:電腦屏幕出示一個剛剛開業的商店,商店的東西擺放較亂。教師及時提出問題:如果讓你來當這家商店的經理,你準備怎樣做呢?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這樣老師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同學們思想活躍、精神飽滿、敢說敢問,教室一片活氣,課堂簡直成了商店經理發布會。如此的信息交流,才能實現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共事,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這種氣氛中得以培養。
師生關系的轉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他們可以在課堂上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他們在老師面前輕松、活潑、自信……
二活:教學內容鮮活
教材內容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教材畢竟是干巴巴、冷冰冰、沒有生命的。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從知識學習遞進為能力培養,我們必須給知識注入生命,使學習內容“鮮活”起來。第一,激活教材。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學習內容也比較單一。我盡可能把這些學習內容放入各種能聽、能看、能觸摸的情景中去,使教學內容生動起來。如:《有理數得的加法》的數學學習,我采用了“比賽贏球”、“收支記賬”、“獎勵懲罰”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情景中說數字,用數字,認數字,課堂的氣氛是那樣熱烈,孩子們的情緒是那樣高漲。第二,用活教材。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再過于重視書本,而是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因此,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總是充分聯系學生生活。第三,演活教材。數學教材沒有其他教材那樣情節生動、富有情趣。因此,我不再重視機械訓練,而是注重學習的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我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使呆板教材活起來,學生通過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投入角色的表演。如:學習《人民幣的認識》,學生認識了人民幣后,教師設計一個“換錢”的游戲。師:老師手中有1元錢,想和你們換角幣。你們愿意嗎?學生齊聲說回答:愿意。師:怎樣換才能使雙方都不吃虧 ?組織學生同桌討論,各組紛紛匯報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張5角的和老師換。生2:我用10張1角和老師換。生3:我拿5張2角的錢和老師換。生4:我先拿1張5角,再拿2張2角、1張1角和老師換,行嗎?┅┅在這種寬松的課堂氛圍使所有同學都受到了感染,同學們各抒己見,毫不相讓,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換錢的過程中,不僅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而且元和角的關系也在換錢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一種開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這樣整個課堂變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尤其是學生的個性、以及對事物的獨特感受與見解在課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說課堂為他們提供了張揚個性、施展才華的舞臺。
三活:教學手段靈活
數學課程的目的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態度,建立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等。我在數學教學中抓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好表現和愛游戲等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
(一)創設情景。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語言情景,那就沒意義,也不代表什么。因此,話語只能在情景語言中產生。”可見,我們在教學中,應盡量創設有意義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在情景中練、在情景中動起來。1、直觀手段創設情景。我們可以借助圖片、掛圖、實物,體態語等設置情景。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同時,也能引起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如,在學“數的統計與分類”等時,我請學生帶來一些水果。在看、摸、聞、吃中學數學,孩子們顯得特別活躍,好像眼睛也特別亮。2、多媒體應用設計情景。由于 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聲音、圖像、文字和形象設計出更加生動的情景。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濃,效率高的特點。如:我在教動點問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優美的動點畫面。同學們邊說“哇噻”邊看到了勻速運動的轎車,感覺到了同時運動的效果,陶醉于你追我趕的畫面。可見,選擇能觸動孩子們的事物,使他們的大腦細胞活躍起來是新課堂的追求。
(二)學科融合學數學。實踐證明,學生喜歡通過說說、跳跳、畫畫、演演等形式來學數學。因為,新課堂,不再只是一門課程的“獨木”,而是學科知識之“林”。把數學學習和藝術、體育、科學等融合在一起,會使數學學習更加生動有趣,也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如:在學了簡單的幾何作圖后,我布置學生以《我最喜愛的圖形》為名畫一幅畫,并找出其中的幾何圖形。同學們立刻動起來,把自己看過的、能想到的活色生香地展示在畫上。當我要全班學生都把作品粘貼在教室的墻壁上時,同學們歡欣雀躍,像快樂的小鳥一樣在教室里飛來飛去,欣賞著自己和伙伴們的杰作。
課堂教學是蘊藏著巨大的生命活力的。師生關系、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得到有效開發和發揮,使課堂和孩子們都“活”起來。在這樣的課堂里,老師和學生都是幸福、快活的。
參考文獻:
【1】潘榮華. 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J]. 中國校外教育, 2014(32):171-171.
【2】張鴻艷. 讓學生動起來 讓課堂活起來——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認識[J]. 考試周刊, 2018(17):36-36.
【3】黃賽力. 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J]. 湖南教育:下旬(C),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