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立
摘 要:當前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模式機械單一,即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進行課本內容的講授和灌輸,這便使得課堂氣氛壓抑沉悶,進而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而將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有效整合,不僅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克服由傳統教學手段所帶來的種種局限,而且還能夠促使物理課堂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下面,筆者就對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整合的途徑與策略做些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物理;整合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素質教育的推廣,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已然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起點和廣大教學工作者的共識。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想扭轉傳統課堂長期以來低效的現狀,就必須要及時掙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并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認知發展規律,積極探索和尋求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的途徑與策略,以激活物理教學活力,從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一、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有效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設計得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的教學質量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在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重要性的基礎上,積極借助豐富多彩的圖片或生動形象的視頻來導入新課,以此來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接下來教學內容的講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我們怎樣區分聲音”這部分內容之初,我先是利用信息技術播放了一段不同的聲音,其中既有泉水的叮咚聲、悅耳的鳥鳴聲、優美的鋼琴演奏聲;也有刺耳的汽笛聲、工廠機器的轟鳴聲、馬路上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嘈雜聲……之后,我讓學生談一談對剛才聽到的聲音的感受。“泉水的叮咚聲、小鳥的叫聲讓人心情愉悅。”“機器的轟鳴聲、汽車的嘈雜聲聽后讓人不舒服,心情煩躁。”……待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順勢引出了新課內容:“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周圍的聲音千差萬別,有的使人愉悅,有的令人厭煩。前者叫做樂音,后者叫做噪聲。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科學地區分它們呢?”如此導入,生動形象,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深化理解認識
對于剛剛接觸物理學習的初中生而言,難免會由于物理學科抽象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強的特點而感到物理難學。如果此時教師還一味沿用口頭灌輸式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就勢必會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帶來一定的阻礙。針對物理學科的這一特點,教師不妨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來創設直觀情境,將原本抽象晦澀的物理知識轉化得更具形象化和生動化,以達到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深化學生理解認識的目的。
在教學“眼睛與光學儀器”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了眼睛的結構,并引導學生與之前學過的凸透鏡成像規律作類比,以使學生知道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相當于凸透鏡,而視網膜則相當于光屏。之后,為了讓學生明白眼睛是如何看清遠處和近處的物體的,我利用課件演示了眼球的自動調焦。有了以上知識作為鋪墊,我再次借助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視頻幫助學生了解了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如此,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不僅增添了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而且還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深化了學生的理解認識。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實驗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正是由于物理學科極具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征,再加之受空間和實驗材料的限制,導致很多物理實驗無法進行清晰、直觀地模擬,這便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鑒于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善用信息技術來模擬微觀世界規律,以此來突破實驗教學的時空限制,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認識。
在教學“怎樣認識電阻”這部分內容時,鑒于學生難以對電阻線的長度和電流之間的變化進行直觀觀察,所以我決定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以期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首先,我向學生展示了變阻器的滑動,并將滑動變阻器的分壓和限流作用用動畫的形式呈現了出來,如此便將物理知識化抽象為具體。之后,我為學生播放了完整的實驗視頻,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認識。如此,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實驗教學,不僅突破了實驗教學的時空限制,而且還促進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感知,進而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四、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合作學習,培養探究能力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即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學生的引導者,而學生則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實踐者。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課堂的主動權還于學生,并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開展合作學習,以便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升。
在探究“滑動摩擦力”時,我先是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并向學生問道:“根據以上圖片和生活經驗,你認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經過交流討論,學生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所受壓力的大小、物體的運動速度等因素有關。接下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共同設計一份實驗方案,并利用現有的實驗用具來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幻燈片一直在循環播放實驗的一般步驟和注意事項,以便為學生的實驗探究提供有益參考。與此同時,我會在行間巡視,并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一定的指導和點撥。如此,通過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合作學習,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五、運用信息技術,構建知識網絡,提高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通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板書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內容以及一些易錯易混點,這便導致教學時間被進一步壓縮,進而難以取得理想中的教學效果。鑒于此,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不妨事先將教學的目標、內容、以及步驟等相關內容進行收集整理,并運用信息技術構建知識網絡,以達到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在教學“物質的比熱容”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內容、教學過程、實驗準備、實驗步驟及其注意事項等內容通過PPT展示給了學生,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由于有了以上環節作為鋪墊,學生在學習和實驗過程中都能夠有條不紊,并且學習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最后,我還將課前制作好的知識網絡體系呈現給了學生,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鞏固課本內容。如此,通過將信息技術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不僅增大了課堂教學容量,而且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物理教師,我們一定要在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強大教學輔助作用的基礎上,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物理的學科特點,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以充分發揮其自身獨有的教學優勢,從而獲取高質量、高效化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建娥.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整合策略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331+289.
[2]陳恩.探析信息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1):103.
[3]段興平.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新局面[J].學周刊,2016(2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