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斌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時,需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審美意識和理解能力,逐漸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本文主要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審美意識;教學策略
引言:
在素質教育改革過程中,指出需要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可以從歷史內容當中獲取到精神力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審美意識培養的意義
通過歷史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儲備能力,讓學生透過歷史了解到古今中外的社會人文經濟發展,對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部分學生沒有產生足夠的學習興趣,無法從中獲得一定的精神體驗,影響到了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課程教學階段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審美意識,提高學生對歷史的鑒賞能力,確保學生可以從歷史學習當中,獲取到古人的智慧和歷史的告誡。在審美意識的導向下,可以保證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成長起到了深遠影響[1]。
二、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策略分析
(一)多學科交叉引導
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古代歐洲文明《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一節內容時,可以從建筑藝術的視域進行引導,為了保證審美意識培養教育的效果。在引導學生對建筑物進行藝術鑒賞時,需要從多個視域進行剖析,提高學生的建筑藝術鑒賞綜合實力。因為隨著建筑藝術鑒賞能力的同質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只是被建筑外觀的宏大磅礴所震撼,無法領略到建筑師精心構思的藝術價值。
例如,希臘著名名勝古跡帕特農神廟歷經千年歷史的洗禮,仍舊矗立在大地上,很多學生在游覽時,都是找到最佳的合拍角度,拍攝完照片之后則宣告神廟游覽鑒賞完成。學生沒有從更多的視角去鑒賞帕特農神廟,無法從中得出更多的藝術信息。若是從帕特農神廟的外形設計入手進行鑒賞,可以發現帕特農神廟的整體布局恰好是黃金比例,即神廟的寬度與高度的比值為0.618,給人一種藝術美和設計美。若是從帕特農神廟的建筑材質視野進行分析,并與我國的傳統歷史建筑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希臘的古典建筑物都是以石材為建筑材料,且最終完工的建筑物保存的時間非常長,如帕特農神廟就長達上千年。而我國的古典建筑物主要以木材為建筑材料,因此建筑群建設的周期較短,但是由于木材的耐久性不強,遇到火災和自然災害,將會受到巨大的損害,如秦國建筑的阿房宮和唐朝建設的大明宮等,都是恢弘的建筑物,但是都沒有保存下來。古希臘的神廟立柱式建筑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美國白宮、暨南大學的禮堂、美國財政部等建筑物,都是借鑒了帕特農神廟的立柱式造型,給人們營造一種端莊、公正的視覺體驗。學生通過以上兩個視角進行分析,則可以鑒賞到帕特農神廟的更多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2]。
在引導學生學習古羅馬的建筑歷史時,古羅馬的圓形斗獸場就是重要的審美教學對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該建筑物的拱券設計進行審美學習,古羅馬斗獸場的底部有九十個拱門,可以容納九萬民觀眾同時觀看表演。而在斗獸場的一旁則是凱旋門,凱旋門由三個拱門組成,氣勢恢宏造型優美且對當代的建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法國凱旋門、俄羅斯凱旋門、印度德里的印度門、孟買的印度門等,都借鑒了古羅馬凱撒大帝凱旋門,慶祝國家的勝利。由此可見,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的藝術是相互交融的,優秀的歷史可以傳承至今,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文藝復興運動的審美教學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歐洲發生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該運動起源于意大利,傳播與歐洲大陸和英國,屬于新時代的先兆,推動了人類社會與思想的解放與進步。在《文藝復興運動》一節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達芬奇的世界名畫《最后的晚餐》進行美術審美教育。
在美術審美教學時,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非常重要。因為部分學生在鑒賞世界名畫時,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無法從更多的專業視域審美美術畫作,給學生的美術學習造成了一定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世界名畫《最后的晚餐》時,則可以從壁畫的透視畫法視域進行引導,在透視技法的處理下,每一個人物的動作神情都刻畫的惟妙惟肖,且最終的透視集聚點就在基督身后的門窗上。學生們通過觀察基督身后的門窗,則可以發現整幅壁畫當中幾乎所有的建筑繪畫都是采取直線的方式,而門窗則采取了曲線的方式繪畫了一個半圓。達芬奇通過這一個半圓曲線的繪畫與壁畫其他所有建筑的直線繪畫進行對比,更加體現出了建筑繪畫的景深效果和透視技法的整體效果,提高了人們觀賞繪畫時的藝術對比性。
在正幅畫作中多出了一只手,當所有人的雙手都呈現在畫作當中時,有一只多余的手拍在一個門徒的后背,且該繪畫的藝術來源達芬奇本人并沒有特意的說明,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疑問。人們通過從不同的鑒賞視角和故事情節進行分析,從多余的一只手中獲得了各自的答案。每一位學生在鑒賞該幅畫作時,都可以從中讀取到不同的藝術價值,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培養學生歷史審美意識時,教師可以進行多學科交叉引導,或者是古今歷史的對比引導,讓學生透過當下的歷史發展學習了解古代歷史的進程。提高學生對建筑歷史、文藝歷史的綜合學習質量,促進學生歷史審美思想和鑒賞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項紅.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審美意識培育途徑[J].學周刊,2018,20:35.
[2]張瑞瑞.歷史教學中審美素養培養研究[J].成才之路,2018,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