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方興未艾。近期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2009-2016年的8年間,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交易金額從330億美元逐年上升至202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速接近130%。雖然由于貿易摩擦、政府對外投資管控、海外市場投資限制等原因,2017、2018年的交易金額相較2016年出現較大下滑,但海外并購仍然保持較高的活躍程度。
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版圖當中,日本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重點收購目的地國。作為曾經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在汽車、電子、機械、家電、化工、制藥等領域仍然有著非常多優秀的品牌和技術,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孜孜以求的并購“富礦”。
日本仍是并購“富礦”
中國企業的境外并購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絕大多數境外并購交易為獲得自然資源儲備。第二階段主要是引進品牌、技術以及其他能力,中國企業能借此提升自身在國內市場的業務地位。自從2016年開始,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進入第三階段,這個階段通常旨在幫助自身實現制勝國內和輸出海外市場的雙重目標。
收購日本企業符合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第三階段“制勝國內和輸出海外市場”的目標,有望成為下一階段收購版圖當中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家電、電子等行業中崛起,依靠強大的規模優勢,占據重要地位,也對日本的家電和電子行業造成了極大的替代與沖擊。
以電視機產業為例,日系制造商的份額連年下降。調研機構的一份數據顯示,從2008-2016年,索尼的液晶電視全球份額從13.7%下降到了5.6%;東芝2008年的份額為6.4%,到2015年被擠出了主要排名;2008年夏普還占有9%的份額,到2014年也被擠出了主要排名。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全球電腦和手機等市場中,日本品牌的份額也在不斷萎縮當中。但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在先進制造領域仍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包括汽車、電子、機械、家電、化工、制藥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多優秀的品牌和技術。
2018年的財富500強榜單中,日本企業有53家,其中以本田、豐田、日立、索尼、松下、富士通為代表的汽車和電子設備行業企業占據主流。
家電、電子成為并購重點
日本家電和電子企業的衰退,給了中國企業并購的良好時機。回顧近幾年來的并購事件,家電和電子行業成為了中國企業并購日本企業的重點。
僅在2016年,就發生了中國企業收購日本家電公司的多起案例。富士康以3890億日元(折合35億美元)收購了日本夏普66%的股份。聯想集團以255億日元(約合2.24億美元)收購日本老牌企業富士通PC業務51%的股份。美的集團收購了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
其中比較具備代表性的收購當屬海信集團收購東芝的電視業務。2017年11月14日,海信集團正式宣布收購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股權。完成交易后,海信集團將享有東芝電視品牌、產品、運營服務等一系列業務,并可享用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
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并購事件是富士康并購夏普66%的股份,這是中國企業歷史上首次收購日本知名的家電品牌。此前多起收購案收購的資產都是日本家電品牌的部分業務或者品牌使用權。收購夏普也幫助富士康逐漸擺脫代工廠的標簽,從而打造自主的終端品牌。
下一個陣地
如果說家電、消費電子是上一個階段的并購主流,汽車產業鏈或許會是中國企業并購日本企業的下一個重要陣地之一。
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實力,我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都遠遠落后于外資同行。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浪潮的到來,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的汽車產業鏈有望實現更多的國產替代,從而加大對海外汽車產業鏈的收購。
汽車工業已經是日本經濟的支柱,日本的汽車產業鏈具有強大的技術和整體實力。在2018年的財富500強榜單上,日本上榜的53家企業中,豐田、本田、日產、鈴木、馬自達、斯巴魯等車企及其產業鏈如松下、普利司通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其中,豐田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廠商,位居世界500強第6位。
從目前來看,中國企業并購日本汽車產業鏈的案例相對較少,一方面源于日本汽車產業鏈的盈利能力較強,經營狀況良好;另一方面是對于核心技術和專利的保護。但仍然有較為成功的并購案例。2018年4月,上市公司均勝電子購買日本高田公司部分資產完成交割,最終實際支付價為15.88億美元。
除家電、電子和汽車產業鏈之外,醫療大健康行業也有望成為中國企業的并購重點。
日本是全球第三大藥品市場,市場規模僅次于中國和美國,并誕生了武田制藥、安斯泰來制藥、大冢制藥、衛材制藥等。其中,武田制藥作為日本最大的制藥廠,2016年位居全球制藥企業50強第18位。
中國醫療行業的海外并購交易的增長尤為迅速。數據顯示,2016-2017年,中國醫療行業境外并購交易金額較2013-2015年間增長了217%,是所有行業平均增速的兩倍多,其交易數量增長了124%,排在所有行業首位。